Site icon 農傳媒

「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方法學審議通過 土壤增匯兼顧農業韌性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地球陸域系統上最大的自然碳庫。(攝影/梁偉樂)

透過為土壤增加碳匯減少地球溫室氣體確定可行!農業部去年申請新增「改進農業土壤管理」自願減量方法學,環境部今(20)日審議通過。農業部表示,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地球陸域系統上最大的自然碳庫,為土壤增匯、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除了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還能增強農地對極端天氣的適應力,強化我國糧食生產韌性。

土壤增匯的原理是透過有機質持續投入並減少土壤擾動,使有機質經腐化過程,逐步轉化為難以分解狀態的腐植質,以增加土壤有機碳。農業部參考國際操作實務並依據國內農產業特性,設計出適用國內的方法學「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操作項目涵蓋多項田間管理措施,如施用有機資材、減少耕犁、作物殘體回田、草生栽培、休耕轉種綠肥等。

依據「改進農業土壤管理」30年期專案應用範例為例,豬糞尿施灌農地土壤增匯量約每年每公頃6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水旱輪作殘體回田約每年每公頃2.3公噸、草生栽培約每年每公頃2.4公噸。農業部表示,土壤有機碳的累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透過長期且有規劃地積極推動,土壤增匯潛在量能仍不容小覷。農業部並參考國際共通性原則,規範專案操作不得造成產量減產逾5%,以避免為了減碳損及農業經營本質。

為了提供業界取得農業自願減量額度的工具,農業部積極完善相關方法學,除了既有的「造林與植林」方法學外,去年已新增通過「加強森林經營」及「竹林經營」2項森林碳匯方法學;這次「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方法學」通過,新增納入土壤碳匯方法學。

農業部並規劃自今年起提供經費,鼓勵企業與農民團體合作,規劃以2年為期產出農業碳權示範專案,引導未來發展模式,不僅提供企業發揮企業社會責任(CSR)、揭露ESG績效及碳抵換等需求,也創造自然碳匯、轉化出碳減量價值,使臺灣農業在永續工作與經濟效益間取得雙贏。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氣候治理科長王怡絜表示,農業碳權業界參與計畫有意參與者,原則上在今年聯絡糾集共同參與的企業、農民團體與場域,提出申請計畫;第二年須完成第三方查驗,並於環境部完成自願減量專案註冊申請。但參與計畫的自願減量專案執行方法學只要是「B11-林業」、「B-12農業及土地利用」類別即可,不限農業部至今所提出的4種方法學。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