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高齡少子化下的美、日、臺農業人口結構 「大型少場」為三國共同趨勢 勞力問題仍是隱憂

高齡少子化是各國農業發展皆需面對的挑戰,大型專業化發展雖是因應方式,但仍需重視勞動力短缺對產業的衝擊。(攝影╱windwaiter on photoAC)

高齡少子化是各國農業發展皆需面對的挑戰,大型專業化發展雖是因應方式,但仍需重視勞動力短缺對產業的衝擊。(攝影╱windwaiter on photoAC)

撰文╱張育萍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圖表重製╱林佳瑩

由於工業化發展、產業結構改變,以及自由貿易下廉價進口產品競爭壓低農產品價格等因素,農村勞動力流失、從農人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趨勢。本文探討美國以及與我國農業結構較相近的日本農業普查現況,比較主要國家的農業資源結構。雖然農場經營規模擴大、專業化發展是因應人口結構變化的重要發展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農業勞動力問題仍是此趨勢的負面因子。

民以食為天,農業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產業,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面臨少子化、高齡化,農業又比其他各行各業人口老化更嚴重,在勞動力老化及青年勞動力難以提升的雙重影響之下,除了不利於農業產銷發展,更對農業永續經營形成隱憂。

美國少子化、高齡化加劇農業缺工 經營型態呈「大型少場」趨勢

美國農業普查,是由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局(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Service, NASS)每5年進行一次,2022年最新農業普查資料顯示,農場數、生產者人數及農場土地面積持續減少,其中農場數從2017年的204萬場下降至2022年的190萬場,減少比例達6.9%,而生產者人數與農場土地面積減少比例則分別為0.8%與2.2%。

美國也正面臨生育率下滑的問題,愈來愈多女性延遲生育或不打算生育,少子化及高齡化正衝擊著勞動人口,而美國農業部門是最缺工的行業,最新2022年農業普查資料顯示農場生產者的年齡持續高齡化,平均年齡為58.1歲,較2017年增長0.6歲,其中65歲以上生產者人數增加了12%,如果比較近兩次農業普查農場生產者年齡結構,除了45歲至64歲年齡層結構比減少,其餘年齡層結構比皆呈現增加,尤其是65歲以上生產者結構比增加最多,增加近5%,反映農場勞動人口結構高齡化及中壯年生產者人力流失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農業部,2022年美國農業普查調查
資料來源╱美國農業部,2022年美國農業普查調查

如果進一步觀察美國農場經營結構型態,2022年最新農業普查資料顯示,農場生產者只有一位或兩位的農場數減少,只有一位生產者的農場減少最多,但如果是有三位以上生產者的農場數,則都呈現增加趨勢;再進一步將農場按銷售額分規模,僅近1%家庭農場數的農產品銷售額規模超過500萬美元,但這些農場在農產品總銷售額的占比卻高達42%,反觀農產品銷售額規模5萬美元以下的家庭農場數,占所有農場數74%,但在總銷售額占比卻只占2%,由此可見,美國農場為大型專業化經營,經營形態正朝著「大型少場」趨勢演進。

資料來源╱美國農業部,2022年美國農業普查調查
資料來源╱美國農業部,2022年美國農業普查調查

日本農業主要核心人員均齡逾65歲 個體經營單位發展與美國雷同

日本農業經營單位,分成個體經營單位和集團經營單位,如同我國農牧業分成農牧戶和農牧場,本篇著重在農業個體經營單位(非集團經營模式)結構面探討。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業普查調查資料,個體經營單位從2015年134萬家下降至2020年104萬家,減少比例為22.6%,而從事農牧業的主要核心人員也從176萬人減少至136萬人,減少22.4%。資料顯示日本從農家數和從農人力持續遞減,主因是日本人口高齡化和低出生率導致各行各業勞動力短缺,農業衝擊更為明顯,加上青壯年從農意願低迷,導致日本從農主要核心人員年齡結構以65歲以上占比最多,平均年齡67.8歲。

觀察個體經營單位管理的耕地面積結構變動情形,除了耕地面積規模5公頃以上的家數增加,占比從49.4%增加至55.8%,其餘規模別家數皆呈現減少趨勢。如果進一步將農產品銷售額分規模,觀察近兩次農業普查個體經營單位家數變動情形,資料結果顯示無銷售收入家數減少25.5%,而農產品銷售額規模大於3,000萬日圓以上的家數,則呈現增長的趨勢,尤其是農產品銷售額大於5億日圓以上的規模別。由此可見,日本個體經營單位也是大型專業化經營,呈現與美國相同的「大型少場」趨勢演進。

資料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2020年農業普查調查
資料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2020年農業普查調查
資料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2020年農業普查調查

臺灣農業勞動力高齡化 從農戶持續遞減已不足70萬家

依據2020年臺灣農林漁牧業普查資料,觀察我國近15年來農牧戶家數變動情形,資料顯示農牧戶家數從2005年底77萬1,579家持續遞減至2020年底76萬1,854家,減少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是無經營意願及出租借農地的離農家數增加,其二是平地造林逾6年者視為經營林業,其三是畜牧類因受環保標準提升和防疫要求趨嚴,導致小型廚餘養豬場離牧;從事自家農牧業工作者的年齡結構變動,則是25~44歲年齡層人數減少最多,65歲以上年齡層人數增加最多,連帶影響平均年齡從2005年53.4歲增長至2020年58.4歲,15年之間增加5歲,顯示出我國農業勞動人口高齡化的問題。

受農業勞動力高齡化影響,我國76餘萬農牧戶中,有實際從事農牧業家數至2020年底已不足70萬家,而未從事農牧業家數比例上升至9.2%,主因有些農牧戶年事已高,加上無二代青農願意承接,將可耕作地出租借及委託經營他人情形增加,無經營意願的家數也攀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年農林漁牧業普查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年農林漁牧業普查

臺灣農牧戶也有大場增加趨勢 收入高、面積大農牧戶成長顯著

觀察我國農牧戶有從事農牧業的可耕作地面結構變動情形,資料顯示可耕作地面積從2005年底至2020年底減少6%、超過3萬公頃,進一步將可耕作地面積按規模區分,檢視農牧戶有從事農牧業家數變動情形,資料顯示多數農家仍以未滿0.5公頃的小規模經營為主,占比57%,但規模大於3公頃以上家數則呈現增長的趨勢,主要是因為離農情形增加,以及大規模經營面積增長的影響。

我國有銷售服務收入的農牧戶結構變動情形,根據資料顯示有銷售服務收入家數,從2010年底到2020年底間增幅達6.2%。將有銷售服務收入的農牧戶依經營組織型態分規模,目前我國多數農家仍以未滿20萬元小規模經營型態居多,家數為34.6萬戶,但只有微幅增長0.1%,反觀銷售額100萬元以上的規模家數,增幅最大為12%,由此可見,我國有從事農牧業之農牧戶也朝向大型專業化經營,與美國和日本農業趨勢雷同。

綜觀各國農業勞動力結構,農業勞動力高齡化問題將隨著原來從農者逐漸老化而更為嚴重,加上少子化衝擊、年輕勞動人口從農意願低迷,使得農業勞動力出現斷層情形。而我國小型規模農牧戶的占比相較於美國和日本來得高,目前各國農業發展趨勢,都是朝大型專業化模式經營,雖然我國大型專業農牧戶也有增加,但如果勞動人口持續高齡化,將不利農業有規模永續經營發展。如何推行更多農業政策,並輔導更多青壯年人口從事農業,讓以小規模生產為主之農牧戶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收入,將是我國農業部門及產銷輔導單位面臨的課題。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備註:大規模經營者定義為耕地面積3公頃以上。)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年農林漁牧業普查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