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短影音新浪潮 農業數位行銷攻略:專家學者分享成功祕訣 不怕NG強調實境

「ShiFu讓大師成為你的師父線上課程平台」執行長陳修平(左)指出,「放大優勢」是引起注意、成為網紅的關鍵。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王志文(右)認為,影片的小瑕疵反而能增添真實感,讓觀眾感到有趣。

「ShiFu讓大師成為你的師父線上課程平台」執行長陳修平(左)指出,「放大優勢」是引起注意、成為網紅的關鍵。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王志文(右)認為,影片的小瑕疵反而能增添真實感,讓觀眾感到有趣。

撰文╱潘云薇 攝影╱陳信翰

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農產品銷售不再局限實體通路。現在按下「上傳」鍵,就可能將影音內容瞬間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讓農產品突破地理界線與傳統銷售的限制,透過數位行銷模式帶來新商機。然而,如何有效運用這些數位工具來提升農產品銷售量,對於新手來說可能充滿挑戰。《豐年》雜誌邀請兩位專家學者,分享實用策略與祕訣,幫助有志踏入這一領域的農民或農業從業人員成為「數位行銷人」。

「顧客在哪,行銷人就在哪。」在廣大的社群平臺用戶群體中,打造出更具互動性銷售體驗,是有效經營手法之一。

新手想要進入農業數位行銷領域,首先要了解數位轉型的工具,早期經營社群媒體主要透過寫部落格和Facebook(FB)來發布內容。隨著時代變遷,流量紅利也不斷在變化。例如,過去發布FB貼文可能會獲得幾百個分享;但如今相同的做法,效果卻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尋找當前最有效的媒體工具。

「ShiFu讓大師成為你的師父線上課程平台」執行長陳修平,10多年來專注於行銷、電商領域的實戰現場。他觀察,在現在的社群時代裡,短影音和直播成為最具效力的工具,尤其在TikTok興起後,各大社群平臺都將流量導向影音內容的競爭市場,製作影音內容有機會獲得更大的曝光和流量。

素人如何變網紅? 影片真實感奪眼球

在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下,素人影音創作者的流量不斷攀升,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陳修平相信,每位農民或農業從業人員都具備成為網紅的潛力,關鍵在於「放大你本來的優勢」。例如,對農產小吃有所研究,就可以經營烹飪實播的主題;返鄉務農的青年,可分享回鄉耕作的生活點滴;著迷於田園環境,就可以捕捉迷人的自然景觀。

深耕於農業推廣逾33年,前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秘書長、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王志文也認同這一觀點。他鼓勵農民或農業從業人員親自經營影音內容,親自分享產品背後的故事,不僅可以增強受眾的信任,也建立情感上的連結。

不同於細膩精緻的影片呈現方式,短影音和直播追求的是一種真實感。陳修平認為,對於新手來說,不須特意選購高級設備,一支手機就能勝任拍攝需求。王志文也強調,不必為工具和設備的準備過度煩惱,即使過程中有些NG或小瑕疵,反而能增添影片的真實感,讓觀眾感到更有趣,進而引起共鳴。

貼近日常真實感是拍攝短影音的趨勢。(攝影/吳尚鴻)

陳修平觀察到,現在的影音拍攝趨勢愈來愈生活化,這或許是因為觀眾對過度包裝的內容感到疲倦,反而渴望看到更貼近日常的真實生活。他建議,在主角角色的設定上,必須是日常風格的一部分,這種與自身特質相符的形象,在呈現上更有吸引力;也可以嘗試找一位搭檔,在鏡頭後或是讓手部入鏡,透過對話來與主角互動,偶爾互相吐槽、開玩笑,甚至突發的插話或追問,都能讓觀眾感覺像是與朋友聊天,這種雙向互動的方式不僅讓對話更自然,也讓畫面更生動有趣。

黃金開場精準抓住注意力 品牌記憶、串連主題帶動流量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王志文認為,短影音優勢在於它能快速吸引觀眾興趣。陳修平指出,關鍵在「黃金開場」精準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開頭就要下猛藥,沒有臨場感、不吸引人,觀眾就直接滑走。吸引觀眾的開場,首先情感要激動,讓觀眾感受到熱情。例如,影片一開始就可以直接切入主題,而不是先自我介紹,浪費開場的時間。其次,背景選擇也很重要。在農田裡拍攝,通常比在其他場景中更具吸引力。

陳修平點出,黃金開場的法則在於提升完播率,它是影片被完整觀看的比例,是短影音最重要的數據指標。這表示一個影片能夠讓用戶在平臺上停留的時間愈久,對平臺的價值也愈高。FB、Instagram(IG)和TikTok等平臺,希望用戶能夠看到有吸引力的影片,從而延長他們在平臺上的時間。因此,影片的開場至關重要。如果開場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觀眾就會輕易地滑掉。

短影音須精準抓住觀眾注意力,以提高完播率。(攝影/吳尚鴻)

延伸黃金開場的概念,陳修平說,加深觀眾的記憶點也相當重要,要讓大家記住內容特色。可以經由服裝、道具的設定,以及創建獨特的slogan重複出現在每部影片中,讓觀眾對角色印象更為深刻。此外,影片中的角色主題曲也能加深記憶。他舉例:FB「來莿桐找Sandy」的音樂背景設定為鄉村風格,這種接地氣的音樂曲風能夠與Sandy的形象相契合,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記住她的作品。每當影片情緒高漲時,也會適時地放上主題曲,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增強情感的連結,還能讓觀眾在聆聽的過程中,形成品牌記憶。

陳修平指出,運用主題串連、大流量帶動小流量也是一個有效策略。比方說,以玉米為社群經營的主軸,小流量的內容是單純推廣、販售玉米農產品,再往上延伸擴大,串連主題到烹飪教學、吃喝玩樂的領域範圍,就能精準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獲取更大的流量。

資料來源/受訪者口述 整理/潘云薇 設計/陳怡蒨

觀察完播率、分享數據 掌握變現流量密碼

流量競爭激烈下,很多人都在努力創造流量,但短影音數量繁多,觀眾往往在觀看後就滑過去,因此不能僅僅依賴演算法來推薦內容,要有策略地將流量留住,作品才能脫穎而出。

要如何掌握流量密碼?「觀察完播率和分享次數。」陳修平表示,高完播率代表著影片具吸引力,分享次數多,則表示可以接觸到更多客群,這些數據都是受影音平臺演算法青睞,獲得更多流量的關鍵指標。

但更重要的是,將它轉為實際的商業價值。陳修平指出,從商業策略和變現邏輯的角度來看,在著手拍攝前,就應該清楚知道自己的變現模式,而不是等到獲得流量後再去思考如何變現。好比影片中的某個橋段可以設計特定的邀請語句,成為吸引觀眾加入的誘因,它的專業術語叫「名單磁鐵」(lead magnet)。例如,熱愛做菜的人,就可以邀請觀眾加入社團,以提供免費食譜作為誘因,連結購物社團或電商平臺,觀眾只要點入影片中的連結,就可以加入購物社團或進入電商平臺,進而帶動農產品銷售;自己開直播也是一種方式,直接面對消費者,更容易掌握農產品販售價格和利潤,是目前潛力很大的銷售模式。

陳修平表示,完播率和分享次數,是評估短影音內容是否吸引人的關鍵數據指標。

投放平臺不設限 重視粉絲感受與交流

投放平臺時,陳修平建議,新手可以將影片同時上傳到FB、IG、TikTok、YouTube(YT)等多個平臺,經由數據的持續觀察過程找出適合自己操作的平臺。假設觀察結果在IG上表現較好,那麼可以進一步發布限時動態或圖片等內容;如果YT的表現更佳,就可以考慮拍攝長片或進行直播,專注於深根經營效果好的平臺。

對於社群平臺的經營,王志文強調與粉絲互動的重要性。他觀察,像是FB會提醒經營者回覆留言,這顯示出平臺對於粉絲互動的重視。不論留言是正面,還是負面,經營者都應該主動回應。對於正面的留言,可以感謝並鼓勵粉絲,面對批評或負面的留言,建議以理性的方式回應,這樣能讓粉絲感受到被重視。

王志文建議,經營者還可以創造問答情境,讓粉絲能夠在留言區參與互動。例如,可以設計一些選擇題,讓粉絲選擇他們喜歡的產品或活動,這樣不僅能增進互動,也能了解他們的偏好。另外像是實體社群活動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例如舉辦快閃店或聚會,讓粉絲能面對面交流,增加彼此的情感連結。這不僅能讓粉絲感受到關心,也能提升他們的忠誠度。他相信,經過時間的積累,這種互動將帶來可觀的效果,不僅能提升粉絲的黏著度,還能促進產品的銷售,實現雙贏的局面。

王志文點出,經營社群媒體經由互動,可以增加粉絲黏著度。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