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先實體再電商 農匠:很慢但是很扎實 虛實整合回購率達六成 自建物流回饋農民端

陳哲揚 主要經營平臺:「農匠市集」LINE會員數3,000人 代表作:主力銷售產品無抗生素養殖「匠人蛋」

陳哲揚 主要經營平臺:「農匠市集」LINE會員數3,000人。代表作:主力銷售產品無抗生素養殖「匠人蛋」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相對於大型電商平臺,由社團法人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成員成立的「農匠市集」,由生產者角度出發,強調產品的品質差異,先藉由實體門市與消費者接觸、建立口碑,同時與生產者溝通、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呈現截然不同的經營策略。

農匠市集2021年1月成立、3月實體門市營業,5月卻碰上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誰能想到疫情會那麼嚴重?」門市隨後啟動電商的構想被打亂,農匠市集執行長陳哲揚迅速調整步調,選擇先專注於門市經營,「我們花了大概兩年時間和前端生產者溝通合作理念、方式,同時建置自己的物流體系。」直到去(2023)年農產品、物流完備,農匠網站電商才正式運作。

實體先行建立口碑 差異化行銷促進認知與買氣

農匠市集由社團法人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的成員共同成立,陳哲揚說,「我們希望幫助臺灣更多優質小農。」有感於協會中小農居多,產品優良卻缺乏管道推廣,農匠市集藉由輔導提升生產品質後讓農民收益增加,並用優於市價的價格收購,優先採用無抗生素養殖、有機認證或產銷履歷驗證農產品;一部分以農民自有品牌販售,若農民還不能推出自有品牌,則以「農匠嚴選」推薦給消費者。農匠物流運輸在協會成員協助下建構,陳哲揚表示,藉此可確保農產品品質,並將節省下來的成本回饋農民與消費端。

走進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農匠市集門市,最醒目的莫過於「匠人蛋」展示空間,海報印著「匠人蛋三大堅持」,以營養成分等資料與蛋場照片介紹產品。「營養價值幾乎是一般市售蛋兩倍。」陳哲揚拿起一盒蛋說,消費者往往認為「就都是蛋啊,初期透過網路管道以照片或影片推廣,比較難像透過實體門市和客人面對面互動,試吃、介紹、甚至辦課程所達到的效果。」

匠人蛋是農匠市集銷量最高的商品,約占月營業額三、四成,門市茶葉蛋也以匠人蛋製作。「實體門市是很重要的管道,它很慢但是很扎實。」陳哲揚說,「我們要讓宣傳推廣有憑有據。」他表示,匠人蛋除了做出口味差異,並經第三方檢驗營養成分,「卵磷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比一般市售蛋品高,我們希望提供這樣優質的蛋品給消費者。」

匠人蛋從生產端做出產品差異,成為農匠市集主力商品。

電商拓展零售提升營業額 網路通訊、主力產品帶動高回購

匠人蛋之外,目前門市中產品多為肉品水產,包括嘉義義竹蝦覓世界零藥物養殖蝦,「他(蝦覓世界負責人柯明賢)收蝦方式和一般蝦農不同,處理池就在蝦池旁邊,急速冷凍最新鮮。」又如萬金畜牧場搖滾雞,陳哲揚笑說,萬金創辦人陳健福從搖滾樂手變雞農,產品命名有趣,飼養過程更有堅持,「他很早就在做產銷履歷白肉雞,一開始就堅持不用抗生素。」蔬果則由玉美、紅蜻蜓有機農場等專業生產者提供,以預約門市取貨或宅配提供給消費者。

由理念契合的生產者供應產品,藉門市、實體活動持續接觸客群,電商拓展零售範圍,同時批發給團購主、餐飲業者,是農匠市集目前營運模式,估計電商今年營業額已占整體三成。在網路行銷方面,農匠市集主要用LINE進行溝通,網站會員可和LINE帳號綁定,「很多客人會在LINE上做預訂。」

「我們現在的回購率高達六成」,目前農匠市集約有3,000位會員,透過LINE上頻繁交流,以及主力「匠人蛋」為民生常備食品的優勢,會員平均每週就回購1至2次。陳哲揚表示,農匠營業額已是草創第1年的兩倍,樂見未來和網紅、直播主展開合作,更歡迎理念相合的農民加入農匠市集,「我們為什麼叫『農匠』?就是希望能夠聚集這個領域的職人,打造和市售不一樣的產品。」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