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農傳媒

來莿桐找Sandy 帶你認識地方農產:田間實拍短影音 農會盼導流帶人帶貨

張鈺萱在田間做脆瓜料理並拍攝成短影音,讓觀眾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推動農產品銷售。

張鈺萱在田間做脆瓜料理並拍攝成短影音,讓觀眾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推動農產品銷售。

張鈺萱
主要經營平臺:「來莿桐找Sandy」FB追蹤數2.1萬人、自然觀看數600萬
代表作:短影音「當季酪梨新吃法」、「新青安貸了很心安」
撰文╱吳秉容 攝影╱薛穎琦

「來莿桐找Sandy」,農會總幹事搖身成為網紅。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以「帽子是農夫必備,白襯衫是CEO標配」穿著走入田間,彎腰種蒜頭、絲瓜園裡現炒絲瓜,或是駕駛割稻機收割,今(2024)年6月底透過臉書60秒短影音介紹,快速圈粉,進而將流量化為金流,創造農會、農民收益。

「今天來教大家怎麼做脆瓜,使用長不大的小黃瓜格外品比較脆,做起來更好吃。」身穿白襯衫、頭戴草帽的張鈺萱帶領《豐年》記者,重現平常拍攝短影音的過程,直接在當地永珍農場小黃瓜田間「開伙」做料理。「小黃瓜切1.5公分,這樣才會有口感」、「醋、醬油、糖,一定要薄鹽醬油才不死鹹」、「第一個泡泡出現就要撈起來,滾了就不脆」在與掌鏡「操盤手」問答互動中,張鈺萱於鏡頭前一邊說著料理祕訣,手上動作也不間斷,將兩臺斤厚切小黃瓜放入炒鍋中,接著倒入各一碗薄鹽醬油、台糖甘蔗糖與白醋,用中小火不斷翻攪、浸漬,待鍋中冒出第一個氣泡即停火、降溫、裝罐一氣呵成。

張鈺萱說,永珍農場農友李麗娟善於田間肥培管理,種植出的212品種小黃瓜翠綠挺直,幾乎找不到畸形彎曲的「格外品」。

無須昂貴的器材設備,僅用簡易攜帶式瓦斯爐、廚房常見炒菜鍋、連降溫工具都是採收車上附帶的電風扇,加上新鮮現採小黃瓜,就在田間完成吸睛的料理短片。從今年6月25日起於臉書「來莿桐找Sandy」陸續上架短影音影片,至今僅僅3個月在Facebook(FB)臉書社群平臺總自然觀看數即破600萬、追蹤者數超過2.1萬,張鈺萱指出,走進田間拍攝能創造真實的連結吸引關注,「教愈多料理、愈多人想做、小黃瓜需求量就會愈高」,影片最後會附上臉書「莿桐田田圈」網購平臺連結,今天上架影片所介紹的農產品,隔天就會開放訂購,將流量轉為金流的數位行銷模式,成功為農會、農民創造獲利。

張鈺萱示範烹製脆瓜,將醃製入味的小黃瓜撈起,靜置放涼後裝罐放入冰箱3天即可享用。

從農業文創跨域數位行銷 嘗試短影音推播莿桐

3個多月前才投入轉戰FB短影音的張鈺萱,在此之前,已經擔任了17年的農會總幹事,主要致力於農業文創與農業美學的推廣。她回憶,就任當時莿桐鄉農會只有蒜頭精一項產品,「我上任那年中秋節,信心滿滿想要賣楊桃禮盒」,因此上網找了一位年輕設計師,並請書法家題字,設計出簡約風楊桃禮盒,一推出1萬多盒禮盒就迅速售罄。

此後張鈺萱帶領農會逐步開發新產品,包括「莿桐說的蒜」、「豆豆鮮生」、「大美人楊桃」、「田美學」,以及近期推出的「雲林都知稻」等系列產品,並透過農會官網、超商電商及農會超市等通路販售;然而,隨著品項的增加,以及客群的定型與上架費的限制,張鈺萱也不斷思索,如何將農產品推廣給更多人,從兩年前開始觀察數位潮流,發覺短影音能在最短時間吸引最多關注目光,決定嘗試用短影音行銷農產品。

準備的過程中不斷刷TikTok、上網搜尋做功課,甚至帶著農會成員上課學習,最後決定由張鈺萱企劃拍攝內容,找專業團隊操刀拍攝與剪輯,定位從莿桐出發介紹當季作物,再往外延伸至雲林,如斗六文旦、林內鳳梨,以及在地餐廳小吃與風景人文等;張鈺萱表示,她介紹的皆為自己熟悉的農民作物與餐廳飲食,「都是我們莿桐具代表性的」,絕不會隨意推薦,「我希望我的故鄉能被更多人看見。」

莿桐鄉農會用蒜頭、楊桃、稻米等在地特產開發品牌系列產品,提升農民收益與農產品價值。

3秒抓住觀眾眼球 連結團購讓流量變買氣

拍攝短影音後,透過影片曝光與媒體報導,帶來許多流量收益與觀光成效。「現在好多人來莿桐,看到我都說是『來莿桐找Sandy』耶!」張鈺萱指出,短影音成功關鍵在於前3秒一定要抓住觀眾眼球,內容要新奇、有趣、有共鳴,舉例稻米收割的季節,她直接到稻田間化身「玩命關頭女主角」開收割機,「除了代耕業者會去開那種機械,平常男生也不會開,何況是女生,那當然會有亮點。」

又比如有一次到莿桐種植酪梨的農友「發哥」田區,「我聊到我們家吃酪梨都是厚切、沾哇沙米醬油。」同行的拍攝團隊成員聽了後都表示不知道這種吃法,張鈺萱立刻決定拍攝這個特別的題材。結果在FB上獲得累計148萬次的觀看紀錄,創下了新高。留言區充滿「我從來沒吃過耶、下次來試試看」、「酪梨哪裡買」、「我也都這樣吃」等回應。張鈺萱說,留言區有流言、有互動、有分享,就會帶來流量。她也一一回覆,「請加入莿桐田田圈團購」、「快趁酪梨產期試試看吧!」答應躍躍欲試的觀眾們,待10月酪梨採收,就會馬上開放團購,讓流量變買氣。

「觀察下來發現觀眾對小吃、餐廳等最有興趣,流量都有30、40萬。」張鈺萱表示,之前介紹莿桐的蘋果絲瓜時,直接在絲瓜園中清炒絲瓜,加入另一莿桐特產豆皮,「現場炒起來,讓它變成新的組合,帶動新的飲食文化。」藉由料理的有趣呈現,不僅能促進農產品的銷售,還能讓觀眾知道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

一般人往往認為用昂貴器材才能拍攝出好影片,張鈺萱說,「我們團隊就是用手機、還有收音麥克風。」除了設備單純,也沒有所謂腳本,她將題材企劃好後,每個月擇1天拍攝,每次拍攝10至13支影片,每支影片約需10分鐘,由專業團隊拍攝完成,並負責後續剪輯,「我們沒有re(排練)過,re過就不像短影音了,一定要即興發揮呀。」而將日常生活中對作物的推廣、與農民的互動以創意形式重現,張鈺萱最終的目的還是行銷莿桐、行銷農產品。

先將安排好的行程簡單紀錄,當天拍攝預計會產出10至13支短影音影片。
張鈺萱所運用的短影音器材簡單,只需手機、收音麥克風,她認為短影音成功關鍵在於內容的新奇、有趣、共鳴,以及互動。

LINE、臉書團購分進合擊 進軍直播搶下波農產商機

莿桐鄉農會目前有FB莿桐田田圈團購社團與LINE田美學兩個網購平臺,不僅販售短影音介紹農作物,更涵蓋全臺農漁會產品。張鈺萱說,LINE田美學團購網成立於今年4月,「很多人在網路下單,最重要的考量是運費,農產品常常只賣180、200元,運費卻要120元」,很難吸引消費者購買。時值農業部與OK便利商店初合作「農易送EXPRESS」,提供全臺農漁會農產品店到店取貨,大大降低運費成本,「運費有競爭力,就讓我們有動力做團購」,因此張鈺萱於農會內部成立7人選品小組,各自負責不同區域農漁會產品,經試吃、確認食品安全後,拍照、寫文案並訂定購買規格與價錢,隨即上傳到LINE群組,接訂單進行販售。

「海鮮品項很受歡迎,像最近上架的虱目魚很夯,常常1天賣出400片。」張鈺萱說,LINE群組1天至少會上架3、4檔產品,而客群則以雲林在地人為主,目前約有900位成員,「一天營業額平均有6萬元。」LINE團購和莿桐田田圈團購平臺雙軌並行,區別在於LINE客群是以雲林當地人為主、經營現況穩定,莿桐田田圈則處於圈粉階段,客群不限,目前已有1萬多位成員。

張鈺萱表示,發展短影音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開直播,若客群足夠,直播的效益可觀,「預期1天百萬元(營業額)都有可能。」因此現有經營網購平臺除了作為農會行銷農漁產品營收的一部分,也會是直播中重要的基礎客群,「圈粉人數達一定數字後,我們已開始往下布局了。」未來開直播販售農產品,觸及客群更廣泛,販售品項也會更多元,估計能將農會當前約七成的數位行銷營業額占比拉升至九成。

「過去會覺得行銷完馬上賣東西,有點粗暴、太直接了。」但隨著數位時代浪潮,能掌握流量的人就能創造市場的先機,張鈺萱期許莿桐鄉農會能走在數位化行銷的最前端,「我們最大的初心就是想要幫助農民,讓農民被看見、地方被看見,這是農會存在的價值。」她也逐步介紹莿桐代表性農民,甚至是更多農業相關政策的推行,如目前已有「颱風後香蕉樹倒八成(凱米颱風貸款)」、「新青安貸了很心安」兩支熱門影片,「像是農機補助、溫室補助這一些政策型的影片,對農民是很有幫助的,全臺灣的農民也都會看到。」

繼FB莿桐田田圈、LINE田美學兩個社群平臺經營,張鈺萱下一步將往直播促銷邁進,盼能帶動更多農產品銷售。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