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曾文水庫。(圖片來源/行政院新聞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新聞
灌溉嘉南半世紀 曾文水庫的竣工與開放

曾文水庫是臺灣大規模綜合水利建設,更是政府首次發行糧食實物債券籌募款項,克服各項艱鉅工程,至1973年10月竣工。曾文水庫發揮灌溉、防洪、公共給水與水力發電效益,至今年屆滿50年,就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座多功能水庫從籌劃、興建到完工啟用的歷程。

新聞
農水署成立三周年 灌區外擴大供灌5.6萬公頃 嘉惠8萬多位農民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自109年掛牌成立,將原農田水利會納入公務系統,屆滿三周年,不僅灌溉服務延伸至灌區外、增灌5.6萬公頃,嘉惠8萬多名農民;改制後建設經費逐年增加,今年已達136億元、成長三倍有餘,擴增農業水資源調蓄量達6,6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5座明德水庫蓄水量。

新聞
芒果最大產區擴大灌溉 臺南楠西照興地區工程今開工 加碼設施補助明年達50萬元

臺南市楠西區是全臺種植芒果面積最大的單一鄉鎮,但近兩年氣候乾燥缺水,導致芒果等果樹作物減產,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擴大灌區外供灌服務,規劃以楠西照興地區為示範區,建設蓄水池及配水管工程,蓄積雨季水資源,以供枯水期使用,穩定灌溉,今(28)日正式動工,預計明年6月完工。

新聞
圳路清淤通報網、專線上線 農水路堵塞3至7天暢通

在氣候變遷下「短延時強降雨」事件愈來愈頻繁,可能讓圳路堵塞致災風險陡增,農委會農田水利署除了利用歲末斷水期與期作間空檔定期清淤,今年成立「圳路清淤通報網」及免付費通報專線,透過民眾自主通報,通報立案後可在3至7天排除堵塞,提升清淤效率確保圳路暢通,強化農業韌性。

新聞
農水署去年不動產活化收入近35億元 2024年灌區外供灌達8.8萬公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近年乾旱造成農作物災害損失已逾45億元,凸顯水資源對農業生產重要性,農田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後政府投入經費每年增加,去年已達23.25億元,「疫後特別預算」再編近142億元,2024年可望完成灌區外農地8.8萬公頃供灌,已近嘉南大圳供灌面積。

李光平
封面故事
旱季神救援,暗藏地底的深溝湧泉帶

宜蘭是臺灣唯一不需興建水庫,卻終年不缺水之地。占地23公頃的深溝水源生態園區(深溝淨水場),就足以供應蘭陽溪以北共五個鄉鎮的用水量,水源除了仰賴地面溪流,暗藏於地底下豐沛的伏流湧泉,更像一座地下水庫,於旱季適時補位。深溝淨水場的資深志工李光平形容:「如同腎蕨,冬季將水分儲存至地下球莖,夏季雨水不豐時就能派上用場!」

眉溪小祕境
封面故事
無形卻有情,那些圳溝的生活記憶

小時候外公、外婆的田在郊區,一個走路可以到達的地方。大人們總忙碌著菜園裡的農事,我就在旁邊的溝圳或玩水、或泡腳,自得其樂。

獅子頭圳第二幹線中脊
封面故事
鄉間水路,立農於水的美濃圳路

荖濃溪從玉山陡峭東峰汩汩流下,急流沿中央山脈蜿蜒曲折,緩和流入美濃平原漫地伏流,被獅子頭圳束集起來,水圳支線滋養土地和人情。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總幹事溫仲良佇立在沙洲,遙望彼岸荖濃溪主流,奔騰溪水浩浩湯湯,他又順水圳水路走入村庄水橋,「這流水可能剛和我們見過面。」這美濃男人的家鄉話很浪漫。

陳其澎
封面故事
滋養生活的水脈,讓桃園千塘再度發光

以飛鳥的視角,從空中俯瞰桃園──鑲嵌在翠綠田野、灰色道路、積木般建築之間的無數埤塘藍點,被《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形容「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20年來走遍大小埤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練就搭飛機、看空照圖都能逐一指認埤塘的能力,對他而言,認識桃園得先從埤塘開始。

桃園處諮議委員暨在地青農莊育來
封面故事
抵禦嚴旱智多星 桃三灌區供灌有成 桃園百年大旱紀實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臺灣遭逢嚴峻旱情,大大衝擊了農業生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桃園管理處(簡稱桃園處)運用一系列灌溉配水措施,協同各單位與當地農民,齊力因應這場百年大旱,順利豐收2021年第一期作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