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發展有機農產加工,得過五關斬六將?(下)

有機農產品發展農產加工,不僅能提高附加價值,銷售管道也更為多元,更能帶動一級農業生產。但有機農產加工品製程有避免交叉汙染的需求,國產原料供應不穩定的情況下,有機農民不易找到願意合作的食品加工廠,此外也面臨驗證條件複雜等關卡,如何讓生產、加工環節順利接軌,將是產業發展重要課題。

新聞
解析《有機農業促進法》帶來的機會與命運

臺灣第 1部有機農業專法《有機農業促進法》,於2018年 5月 30日公布 1年後施行,深具里程碑意義,臺灣有機農業發展 30年來,著重於以第三方驗證為核心的有機農業 2.0,下一步該如何以新法為基礎,邁向有機農業 3.0時代?應從其催生脈絡了解臺灣有機農業發展課題,探討產官學界後續如何共同推展。

新聞
捲動南臺灣跨業合作新浪潮,萬金畜牧場推展「搖滾農業」,朝向智慧畜牧、培育搖滾青年

在屏東縣大武山下,駛離萬巒鄉主要幹道轉進一旁蜿蜒小徑,正是萬金畜牧場的所在地。周遭環境有著遠離塵囂的靜謐,除了突來乍到的人聲與汽車引擎聲才會劃破和諧的自然樂章。但是,聽說牧場裡的雞是用「搖滾」來飼養,難道隔著牆的雞舍內,牠們正聽著猛烈的搖滾音樂吃飼料?

新聞
【產銷履歷驗證】驗證不等於考證照,評估農場管理風險才是主軸

取得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須通過第三方驗證,稽核與採樣是必經程序,還得額外付費,更是令農民備感壓力。驗證本身代表什麼意義?對農民是否有幫助?讓我們透過專訪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稽核員陳興宗,了解為何驗證有其必要性。

新聞
發現六大水稻害物,正確診斷病徵,持續監測族群演替

水稻為臺灣主要糧食作物,儘管飲食西化使國人食米量逐年下降,米仍是臺灣重要主食和生活必需品。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2016年臺灣水稻第一期作種植面積約16萬公頃,其中苗栗縣約6千公頃。近年來,栽培方式傾向特定品種、高密度且施用重肥,導致病蟲害日趨嚴重。

新聞
【產銷履歷驗證】可追溯食材市場穩步提升,通路串聯生產與消費端,共同為安全農產品把關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也喚起消費者重視,因此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制度逐漸被注重,透過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即可追溯追蹤產銷流程。自2004年起,農委會開始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試辦計畫,2016年行政院更在第3510次會議決定,由教育部及農業委員會等相關單位,共同推動學校午餐優先選用在地生產之可追溯食材政策,鼓勵採購具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CAS ORGANIC)、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TAP)、吉園圃台灣安全蔬果標章、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 Code)等「四章一Q」食材。

新聞
林下經濟行不行?不干擾次生林為前提,友善環境養蜂十年有成,生態推廣農場與山林做鄰居

林下經濟為沉寂已久的臺灣林業帶來新想像,也為山區居民帶來複合式產業面貌。關鍵的技術規範,由農委會轄下農政單位設立林下經濟推動小組及三大試驗區,建立可行模式的科學基礎,並提出增列「林下經濟經營使用」修正草案,以合理運用森林資源。本文即介紹臺灣林下經濟潛力點,首先專訪臺灣原生種東方蜜蜂飼養技術,對比目前相關試驗及產業多以西方蜜蜂等商業品種為主,提供更多在地經驗與視。

新聞
【冷鏈搶鮮機】陳旭初×陳郁然對談產業鏈整合:放眼社會需求,強化冷鏈為遲早一步

當臺灣農產品販售通路逐漸從農產品批發市場、販運商等傳統通路,而轉移至量販店、超市等大型實體通路及電子商務通路,產地到餐桌間的分工日趨精細,為了確保各端點作業流程維持產品品質,每個環節都有保鮮需求,尤其外銷更需要冷鏈以對應長途運輸。10月號的《豐年》雜誌邀請台農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郁然、全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旭初,對談冷鏈重要性、如何建置完善冷鏈,以及冷鏈發展將為臺灣農業帶來的嶄新產業樣貌。

新聞
有機質肥料肥效觀察點,可提升土壤3大性質:物理、化學、生物,遠勝於供肥能力

臺灣位於亞熱帶,由於氣候高溫多濕及密集耕作,易使土壤有機質加速分解。為了維持土壤生產力及肥效,土壤有機質適當含量即為關鍵,而施用有機質肥料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再者,臺灣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以及人們對兼顧食品品質與安全的需求,讓有機質肥料的使用再度受到重視。

新聞
有機間作最佳拍檔:茭白筍、蕹菜創雙收商機,生物多樣性引領生態旅遊,附加農地價值

農業生產由注重產量、品質提升的經濟取向,逐漸轉變成對環境、生態更加友善的永續農業生產。有機耕作漸趨興盛,友善環境耕作也成為一股新勢力。然而由慣行耕作跨入有機、友善環境耕作,經常面臨病蟲草害影響或肥料使用限制,是以病蟲害相對較少的茭白筍為例,為有機農業的合適作物,然而相較於慣行耕作,仍有產量較低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