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起薪26K,靠辣椒水、山刀搏命,紀錄片《森林護衛隊》要幫護管員發聲爭權益

首映會後,林務局也將在各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教育展示館等展開巡迴播映,《森林護衛隊》DVD也將上市發售,內含中、英、臺語三個版本,長度55分鐘,售價350元,民眾可在國家書店及五南文化廣場政府出版品展售處購買收藏。

新聞
狂犬病鼬獾咬傷人案例頻傳,全臺18個森林遊樂區維持犬貓禁止入園

為全面防堵疫情,林務局也再次呼籲民眾切勿攜帶犬貓前往森林遊樂區,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若發現私帶寵物進入森林遊樂區、平地森林園區及拉拉山自然保護區等公告區域內,可處5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同時,在進入國家森林遊樂區時,切勿接觸或餵食野生動物,如有發現疑似感染狂犬病的動物,應立即通報動物防疫機關或林務局所屬各林區管理處。

新聞
工程治理如何兼顧生態友善?林華慶:納入公民參與是關鍵

面對工程與生態的衝突,林務局集水區治理組組長王昭堡表示,107年林務局國有林治理工程全面推動生態友善機制,各林管處成立工作圈與專家學者討論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及現場狀況,並進行生態檢核評估施工面向,希望讓工程既有安全性,也能兼顧生態。

新聞
竹產業撐起部落經濟,因禁伐補償面臨蕭條危機

有鑑於禁伐補償造成的產業與水土保持問題,原民會參與今年6月22日林務局舉辦的「2018森林驗證、人工林永續經營暨綠色採購論壇」時透露,6月底將推出修正草案,原先規定竹林必須要長6年,才能參加禁伐補償,預計把年限拿掉,竹林砍伐後,重新生長,只要保持七成覆蓋率就能參加禁伐補償,同時也要求申請的地主必須擬定經營計畫書。

新聞
臺灣獼猴確定從保育類除名!林務局:考量野外族群狀況,與農損無關

除了調降保育類動物等級,會議另新增草花蛇、林三趾鶉、大濱鷸等17種野生動物由一般類調整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新聞
救傷海龜野放65天,「魷魚絲」揭秘洄游路徑生態

2017年12月4日,有漁民在宜蘭縣南方澳發現一頭亞成玳瑁擱淺在岸邊,經通報後,由海洋大學海龜救援團隊救起,評估後送臺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診療。在掛號時,有團隊成員正在吃魷魚絲,便將牠取名「魷魚絲」。經獸醫診斷後發現,胃內有少量的人造物像是漁線,並呈現脫水、虛弱及消瘦狀況;經進行血液檢查,白血球及腎指數高,評估有感染情形。在海洋大學海龜救援團隊接手照護,漸步排除消化道內的沙泥及異物後,魷魚絲終於逐漸恢復健康。

新聞
賞鷹不必去野外,「城市遊俠」帶你與鳳頭蒼鷹做朋友

猛禽研究會呼籲,記得告訴通報單位撿到的時間、地點,因為有些鳥只是學飛摔下來,若沒講地點就沒辦法讓母子重圓。

新聞
打造冷凍方舟、建立雲端百科,期望保留臺灣5萬9千多種生物資料

林務局強調,臺灣社會對物種知識的潛在使用需求,其實遠比想像中更為多元,未來會繼續在基礎成果上延伸擴展,也鼓勵學術界人員、公民科學家或社會大眾能踴躍參與,充實資料庫,希望能保存臺灣所有野生物種的遺傳物質、建置生命條碼系統、建立每個物種資料頁面及物種照片,提供未來研究、教育、保育、復育及永續利用的重要材料。

新聞
2018年森林市集開跑,木竹工藝友善農產齊聚華山

林務局表示,森林市集帶給大家的並非只是短暫三天的歡樂時光,而是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讓民眾獲得完整的視野,紮根守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透過選用生態認證的林產品及農產品,支持永續的產業理念,讓臺灣成為生態豐富的綠色家園。

新聞
前進地層下陷重災區,雲林第一棟成龍濕地高腳屋落成

兩度參與「成龍濕地環境藝術節」的臺灣藝術家李簣至表示,自己今年再回來創作,感覺到村民對環境關心的程度提升了。「村民經過都會主動來一起聊環境保護相關的話題,你會覺得生活在這些環境藝術品當中真的會改變。」李簣至指出,自己十分認同以環境教育為出發的藝術節。「不是嘉年華式的舉辦活動,真的會對社區帶來好的影響,會變成教育的計畫,就能永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