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肥水回田!畜牧糞尿水再利用 減少施肥成本、實踐農業循環經濟

依據農委會108年11月養豬頭數調查與108年第3季畜禽統計調查顯示,臺灣地區目前約在養551萬頭豬與15萬頭牛,如果以每日每頭豬產生約30公升的廢水、每日每頭牛產生約200公升廢水換算,每日約產生16萬公噸的豬糞尿水及3萬公噸的牛糞尿廢水。若能將這些畜牧廢水作為「農業資源與資材」,施灌農田,不僅可提供作物生長之需,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更可節省農業用水,並藉以取代部分化學肥料減緩土壤酸化現象,也能節省施肥成本。

新聞
【養豬糧食安全04】飼料原料缺口超乎想像 地瓜稻米誰是好替身

慣西餐的臺灣豬,可以改吃中餐?豬飼料中的進口玉米如果短缺,臺灣在地的地瓜及稻米可以替代?臺灣豬吃了地瓜及稻米會影響豬肉的風味?還有什麼是可以餵豬的好作物?

新聞
一點都不渣!好菌發酵廢棄茶渣 變身飄香墊料添加物

經過特定乳酸菌菌種發酵後,茶渣可以變成帶有香味的墊料添加物,具良好除臭效果,若添加於飼料,畜禽糞便的臭味也會明顯降低。這項「微生物發酵技術於茶副產物之加值應用」是茶業改良場與食品工業研究所合作的科專計畫,採非專屬授權,已有一家飼料添加物業者技轉這項技術,但會先用於墊料添加用途。

新聞
露營神器來了!蚵殼變身自發熱源包 加熱調理包免爐頭

牡蠣(蚵)是臺灣重要的養殖水產,年平均產量超過2萬噸,雖然超過8成的廢棄蚵殼已被作為飼料與堆肥之用,每年仍有2.3萬廢棄蚵殼待處理。為了提高蚵殼再利用價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團隊把富含碳酸鈣的蚵殼加工製成自發熱源包(加熱包),只要在加熱包外加入200毫升的水,最快7分鐘就能將120公克的調理包從30度加熱到50度,且加熱效果可維持15分鐘。

豐年人物
客座總編輯──生質料源應建立資料庫,讓能源政策更加因地制宜

政府機關未來應建立生質料源資料庫,把每一種料源的產地、產量、生化特性(例如熱含量、產沼氣量),並且將廢棄物以區域分別集中進行前處理,一旦產業規模拉大符合產電的成本效益,便能因地制宜選出符合當地經濟效益的生質料源與利用方式。

新聞
臺灣土雞復興路迢迢,後端屠宰、冷鏈運輸成難題

有史第一次,臺灣土雞保種巨擘李淵百、接班人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催生「大武森雞」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等產學專家,20日齊聚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台灣土雞論壇」,暢談土雞復興的辛酸血淚和產銷難題。

新聞
廢棄文蛤殼化身螢光粉做LED,原料成本降低為七分之一

臺灣一年生產5萬噸文蛤,文蛤上岸後得經人工篩選,篩去死亡文蛤及殼,選出活體銷售,這些篩下的文蛤殼幾乎沒有被利用的機會,而被棄置在養殖區周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暨生物科技學系教授林秀美,運用文蛤殼含有的高比例碳酸鈣,製成LED所使用的螢光粉原料,也可應用在發光元件、顯示器中,取代既有碳酸鈣粉的角色,經實驗評估原料成本降低為原來的七分之一,目前這項研究已獲得專利,可望成為未來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一個解方。

新聞
菇蕈廢棄太空包、雞糞發酵作堆肥,種出肥美高挑茭白筍

中秋節快到了,許多人都會烤茭白筍來吃,南投埔里是臺灣茭白筍栽培重鎮,許多農民採友善、有機栽培,但可以選擇的肥料較少,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下稱臺中場)利用周邊菇農、雞農的廢棄太空包、雞糞,添加木黴菌發酵製成堆肥,成功讓廢棄物變黃金,施灑在茭白筍田,美人腿更肥美高挑,增產近三成,筍肉率也多了8%,整體肥料用量竟還減少三分之一,可望成友善、有機栽培茭白筍利器。

新聞
走入山間聚落,傳統智慧加乘現代科技,看見臺灣林下經濟多樣性

林下經濟,在臺灣是一個新穎的名詞,但從過往原住民的採集、在山區進行的小規模農作,到近年漸漸受到重視的林下養蜂、大武森雞,其實都可說是林下經濟的一種型態。長年協助社區發展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指出,雖然現行《森林法》尚未正式認可林下經濟,但並不是只有國有林班地或林業用地才能推動林下經濟,「很多偏鄉的農牧用地因為人口外流或老化,早已廢耕多年形成次生林或轉為造林地,這些地區都可以先嘗試。」

新聞
【廚餘風險】農委會擬禁廚餘養豬,豬農籲嚴查不守規定養豬戶

中國非洲豬瘟疫情在5天內增加了5例,由於非洲豬瘟病毒可透過未加熱的廚餘傳播,農委會日前指出,若疫情升溫,可能禁止臺灣廚餘養豬,然而目前國內高達三分之二廚餘依賴餵豬去化,許多按照政府規定、花大錢加熱廚餘的養豬業者認為,環保單位沒能力處理這麼多廚餘,且廚餘經加熱即可消滅病毒,大部分豬農都按規定加熱,政府應檢查、輔導現行不合格的豬農,而非直接全面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