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救旱三重奏 新式灌溉服務引水入田 提振產業生機

茶樹

花蓮舞鶴以「蜜香紅茶」聞名遐邇,飽含獨特香氣的鮮嫩茶葉,吸引品茗者慕名而來。

文/何宜嬨 攝影/林靜怡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具有遠近馳名的「蜜香紅茶」,卻因臺地地形而無穩定的灌溉水源。如遇乾旱,對茶樹的生長、茶葉的品質及產量,均有相當大的影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花蓮管理處(簡稱花蓮處)與農民攜手合作,不但有效改善舞鶴地區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也導入便捷的智慧灌溉系統以減輕農事負擔,更帶動了地區茶園復甦的趨勢。

「舞鶴一帶屬於臺地地形,取水不易,常發生乾旱。即使農民設法從山澗野溪取水,也容易因為天氣災害造成取水中斷。加上臺9線將舞鶴臺地分割成西、東兩區,雖然地勢西高東低,但西邊的灌溉水沒辦法貫穿臺9線抵達東邊。當缺水太嚴重,農民只好自掏腰包叫水車,長久下來是滿大的經濟負擔。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擴大灌溉服務計畫』(簡稱本計畫),幫助農民取得穩定優質的灌溉水源。」花蓮處處長張麒瑋闡述,舞鶴區域共有513公頃的土地可種植糧食作物,但礙於水源匱乏,實際耕作面積僅約144公頃,而且其中多數為看天田。

本計畫可概分為建置引水管路工程、供水管路工程及自動化控制系統,如今已完成第一期引水及供水工程,正緊鑼密鼓進行第二期工程,預計可於2022年6月底完工。「我們使用土地高低落差的自然重力來引灌,先把山區水源接引到臺地,再供給到田間。運用省府時代遺留下來的蓄水池,有50、100跟2,000噸,用來蓄水兼分配水源;再往下到田區,農民可搭配滴灌、水塔或馬達等田間灌溉設施補助,自行設置蓄水池。」未來視農民需求,花蓮處將擴置更多公有蓄水池,竭力完成蓄豐濟枯的任務。

瑞穗鄉農會理事長魏清河(左)與農水署花蓮處處長張麒瑋(右)
瑞穗鄉農會理事長魏清河(左)與農水署花蓮處處長張麒瑋(右),齊心投入舞鶴地區擴大灌溉服務計畫。

化阻力為助力 關關難過,關關過

張麒瑋強調,一項計畫能否推展順利,仰賴公私部門的同心協力。「推行過程中,主要遇到了兩大難題。一是取得用水,舞鶴水源來自中央山脈,野溪水量不穩定,如果遇到豪大雨,土石崩塌、溪水夾帶大量泥沙,會損壞取水口跟取水管路;二是取得用地,不論是布設灌溉管線或利用蓄水池,有時會經過私人土地,甚至蓄水池就位在私有地上,農民未必會同意讓我們使用。」

對於本計畫能否成功的質疑聲浪,常人視之為阻力,張麒瑋卻待之為助力。「我們辦了好幾場說明會,向農民解說舞鶴現在的缺水問題、未來可行的解決方法。大部分農友都能理解,也提供了不少反饋。當我們知道他們在意的點是什麼,就可以對症下藥,化解他們的擔憂。」

他舉例,取水口上方約1公里有1處土石崩塌地,居民擔心搭建灌溉管路後,可能會提高土石崩落的機率,阻礙野溪水源。「經過實地勘察,崩塌處離取水口有一段距離,只要做好維護、定期檢修,不會阻斷水源。何況不做管線的話,水永遠下不來,所以這項投資是很值得的。」又如輪灌模式,部分農民無法接受分區輪灌的節水概念,為此花蓮處持續和農民溝通,並與瑞穗鄉農會理事長魏清河合作,共同推動灌溉示範場域,累積各項試驗成果。

「輪灌秩序的建立,需要熱心的農民一同參與。未來我們會將舞鶴分為六大輪灌區,各輪灌區再細分成十幾個小區,各小區內設置公用配水池。小區茶農可申請『省水管路灌溉設施補助』,架設管線把配水池的水接到自己的田區供灌,或是儲存在自有水塔裡。既能日間灌溉也可夜間儲水,當作缺水時的備援。」張麒瑋說,茶樹原則上每5~7天需灌溉1次,參照前述可讓六大輪灌區個別於週一至週六輪流用水,週日則預留為彈性調度。

茶樹
茶樹每5~7天需灌溉1次,花蓮處擬推輪灌制度,讓六大輪灌區於週一至週六輪流用水。

規畫智慧省水系統 節水灌溉一指通

長期協助花蓮處推動擴大灌溉服務的黃建霖博士指出,整建管路工程之際,花蓮處亦將智慧灌溉納入服務網絡的一環。「首先在田裡布設感測元件,偵測氣溫、雨量及土壤溼度;再來架設控制系統,負責傳輸資料、控制自動化灌溉,農民不用親赴現場,動動手指就可以灌溉茶園;最後利用物聯網(IoT)蒐集到的田間資訊,提供數據分析,協助農友評估灌溉決策和成效。」

黃建霖指出,老農身懷豐富經驗,瞄一眼便知曉何時該灌溉。然而年輕人經驗不足,未必能迅速培養出這般敏銳度。藉由智慧灌溉APP匯集的偵測數據,有助於茶農從數字掌握作物狀況。「我們借鏡新北五股綠竹筍產區試驗2年的成果,使用智慧灌溉的農田,不但可以節省20%的用水量,還可以提高產值,比慣行農法多了40~50%的收益。」

智慧灌溉APP
搭配手機APP,農民可即時了解田間氣溫、雨量及土壤溼度情形,並可遠端操控,選擇自動控制或手動灌溉。

他點明,舞鶴區域的智慧灌溉試驗方開始不久,往年春季為舞鶴臺地缺水時節,推測省水系統應能發揮效用。豈料今年春雨不斷,土壤水分充足,尚未達自動灌溉標準。「很感謝魏理事長提供茶區讓我們試驗,我們將他的茶園分成『智慧滴灌』、『慣行滴灌』與『智慧噴灌』、『慣行噴灌』兩兩對照,我預估夏天會是兩組表現差異最大的時候,到時會從茶樹產量、茶葉品質來做比較。」

黃建霖博士
黃建霖博士與花蓮處共同規畫智慧灌溉系統,希望將來每座茶園都能導入智慧灌溉,達到省力又省水的效益。

種出100分的茶葉 疏通水源,復興產業

「舞鶴臺地有幾百公頃,水源管理很重要,尤其是蓄水。大約民國70年代,政府也推行過灌溉計畫,可惜最後失敗了。不過,我覺得這次的灌溉計畫很好,內容滿細膩的,選用的水管材質也很堅固。感覺得出來花蓮處很認真,想把這件事做好。」瑞穗鄉農會理事長魏清河退休後潛心種茶,他認為茶不單單是中華五千年以來的活歷史,亦是臺灣重要的飲食文化。為了刺激日漸萎縮的茶產業重振旗鼓,他積極配合花蓮處的擴大灌溉服務相關措施,亦身兼溝通橋梁,居中協調農民意見。

「以前我們要自己找水,現在是公家幫我們找水。雖然水源相同,但我們自己找水,頂多拉1管的水,得到的量有限;公家一蓋就蓋了4管,相對地水量大了很多。原本這一帶種了很多茶,後來受到人口老化、乾旱跟新冠肺炎的影響,種茶的人越來越少。等花蓮處建好所有設施、供水穩定後,勢必能帶動茶產業的活化。搞不好幾十年後,舞鶴地區的茶園又會興盛起來。」

他解釋,茶葉品質的好壞,端看茶樹生長過程中是否獲得充足水分。「就算沒喝夠水,茶樹也會長,大概長50分;給夠水就可以長到100分。身為茶農,誰不想種出100分的茶葉?所以滿多人抱著期待在觀望這項計畫。據我所知,近兩年茶園復耕的面積穩定增長,今年大概會多10公頃,明年可能還會再多出10公頃,不知道是不是跟灌溉計畫有直接的關係,哈哈!」

「我們希望蓄水池數量能再增加,這樣大家更不愁用水。花蓮處初期是在西舞鶴做,之後會擴及到東舞鶴,交通也會活絡起來。觀光茶園能帶動地方發展,而茶園緊鄰道路兩旁,不僅會讓路變得更顯眼,也能增加曝光率,帶動知名度跟人流,照顧到地方茶農的生計。」

他坦言,當今農工銳減,將來茶園可能導向機械化採收。「目前還在跟臺東改良場接洽討論中。昨天我的茶園有採茶,請來的採茶工都是80多歲的長輩。假如青年不回鄉務農,就得引入機械設備來維繫農村的存續。其實機械化也是青年回流的一項誘因,因為不用像上一輩務農都全部自己來,做得那麼辛苦。」

智慧灌溉系統利用水塔(左)與偵測設備(右)
智慧灌溉系統利用水塔(左)與偵測設備(右)結合手機APP監控施灌水量。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聊及管線網路竣工後,各田區之間如何落實輪灌制度,魏清河說明:「通常春季都會缺水,但現在氣候變化大,今年春天反倒常下雨,不怎麼缺水;夏季常有乾旱;冬天不一定,像去年冬天就缺水。未來我們會成立一個組織來分派輪灌任務,比如農會一個班可以分成6、7個小組,各小組再找1位組長來統領。不管怎麼調配,重點是在大家心中建立水源共享的觀念。」

「瑞穗有一批青農很不錯,他們是種茶葉跟文旦柚,不過現在茶農還是以長輩居多,唯有地方產業興盛了,青年才會願意回來,而產業活絡的關鍵在於作物長得好;作物要長得好,首重灌溉水分,不是肥料,所以我很樂見這項計畫所帶來的效益。」魏清河笑道。

茶園
瑞穗鄉農會理事長魏清河表示,當今採茶工多為在地耆老,倘若青年不返鄉務農,未來茶園得引進機械設備來維持當地茶產業的發展。

呼應農水署「把水留住,灌溉大地」的願景,花蓮處在「蓄豐濟枯、引水廣布、智慧灌溉」的策略布局下,將擴大灌溉服務的區域劃分為三大塊,包括臺9線西側列為西舞鶴、東側為東舞鶴,以及舞鶴東北隅的大坪頂臺地。張麒瑋表述,接下來會將供水工程自西舞鶴擴展至東舞鶴及大坪頂,期盼能於2024年前達成大舞鶴地區全面供水的目標。「蓄水技術跟輪灌制度的良好結合,才能促成這項灌溉計畫的成功。當農民看見別人的農地有灌溉成效,就會想跟進使用。」

執行農田水利任務之際,花蓮處傾聽農友疑慮,耐心解答、驗證推測,打穩雙方之間的信賴地基。經由擴建灌溉管路、提高蓄水量及增置新式省水設施,花蓮處與農友通力合作,朝著「水來了,人來了,幸福來了」的目標穩健前行。

舞鶴地區灌溉水源
舞鶴地區灌溉水源,引自中央山脈的山澗野溪,視時節而有水量不穩定的情形,因此蓄水為解旱濟枯的首要辦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 廣告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