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發飼料危機感?養豬產業:超前布署做得好!下一步思考供應鏈網重組

養豬產業對於進口依賴甚深,養豬協會建議,在COVID-19防疫後期,政府與產業界應該共同面對,重新思考供應鏈網的重組議題。(圖片提供/農傳媒圖庫)

總統蔡英文20日發表就職演說,大篇幅提到COVID-19防疫成績,並對被疫情改變的世界提出看法,同時呼籲國人做好因應挑戰的準備,蔡英文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提到糧食供應必須維持一定的自給率。對此,飼料高度仰賴進口的養豬協會對於糧食安全提出建言,要準備好玉米及黃豆進口一旦受阻時的短期因應方案,政府與產業攜手重新思考,防疫後期供應鏈網的重組議題。

產業界在520當天,剛好舉辦了一場「全球防疫新冠病毒對台灣畜牧產業供應鏈的影響」座談會,根據黃豆玉米進口商所做的報告,到目前為止,飼料原料船期都很正常,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張生金說,畜牧業所需的飼料能獲得穩定供應,主要是歸功於政府的超前布署、產業界的分散風險,以及庫存政策,「小英政府對於我們畜牧糧食安全的部分,做得不錯,事先都有考慮到。」

回顧COVID-19疫情剛自中國武漢傳出,初期蔓延至其他國家之際,畜牧業者1、2月時就很擔心玉米及黃豆的出口國是否有重大疫情發生,以及疫情是否影響船期、港口會不會關閉,原料進口業者緊盯出口國的港口狀況,臺灣這邊的卸貨港也做好待命,同時,農委會也幫忙留意包括巴西、南非、阿根廷各出口國的疫情發展,以及陸運、海運動態,這些作為都讓畜牧業者感到安心。

以養豬產業為例,9成5飼料原料要依靠進口,補充營養的飼料添加劑、藥品等也多是舶來品,養豬產業對於進口依賴甚深,此次全球COVID-19疫情讓畜牧業界重新重視糧食自給率提升的問題。張生金建議,在防疫後期,政府與產業界應該共同面對,重新思考供應鏈網的重組議題。

黃豆及玉米為飼料原料,承平時期進口便宜的黃豆玉米做為飼料原料當然最合適,但一旦遇到各種國際運輸受阻的狀況,政府與業界應該預先想好因應SOP。張生金指出,飼料來源要分散風險,除了美國之外,採購地已增加了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以及南非,同時也要思考提高原料庫存的可行性;增加國產飼料玉米的種植、飼料糙米的供應,以及國產黃豆粉的生產,這些都是提升畜牧業糧食自給率的方法。

COVID-19是人類疫情,而同樣也沒疫苗可預防的非洲豬瘟,則是畜牧業戰戰兢兢面對的防疫挑戰,亞洲多國淪為疫區,但臺灣仍然成功阻絕非洲豬瘟病毒,張生金說,農委會防堵非洲豬瘟疫情作為也是超前布署,才有今天這樣的成績,且包括清除口蹄疫病毒在內,臺灣的防疫工作做得很好。國產豬肉的市佔率大約9成,自給自足沒問題,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可臺、澎、馬為口蹄疫非疫區後,距離臺灣豬肉重返外銷之路又更近一步,但因為臺灣仍有豬瘟存在,因此豬肉出口還是需要政府提供協助,以專案方式外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