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栽培的神隊友——附掛式旱田除草機

農民操作附掛式旱田除草機一圖。

文.圖/郭東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農業機械研究室助理 張光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農業機械研究室副研究員兼主持人

「附掛式旱田除草機」不僅能在作物生長前期有效的抑制雜草生長,提升工作效率,顯著地降低農友的生產成本。

現今的除草機械若以除草方式來區分,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以動力旋轉牛筋繩或刀片切斷草莖,達到除草的效果,常見的是背負式割草機。其優點是能割除貼近作物的雜草,機動性高,可用在各種空間,且技術要求較低;缺點則是無法將雜草除根,雜草容易復發,且人工操作耗時費力。第二類則是以迴轉耕刀將雜草打碎翻埋入土達到除草目的,常見的有中耕機、中耕除草機。此種除草機械的優勢在於能夠將雜草斷根且覆土,有效控制雜草生長,且能大面積除草,相較於第一類,其效率大幅提升。第三類則是中分犁或碟犁,當碟犁受牽引而轉動時,其邊刃會切斷土塊,土塊隨之抬升而翻動,完成碎土及翻土,過程中能將土面雜草翻埋入土,也能達到除草的效果。此種除草方式優點在於能用在堅硬乾燥土、石頭地,且相比於迴轉耕刀,作業速度更快,例如高精度田野中耕除草機。

農民以背負式割草機除去雜草,此法技術要求較低,但無法將雜草除根,雜草容易復發。

有機栽培得先做好雜草管理 大型除草機難以應對農村型田地

從2013年開始,政府推動「花東地區有機農業發展計畫」,帶動了花東地區有機農業迅速成長。相較於慣行農法,在不使用化學除草劑的限制下,有機栽培的雜草管理顯得格外重要。雜草不僅會與作物競爭生長空間造成作物產量、品質下降,若沒有適當處理更會成為病蟲害的溫床。

以花蓮有機大豆來說,若雜草管理不當,不但會使大豆減產,也會使採收機械效率下降並增加機械磨耗,採收下來的大豆也會因為沾染草汁及灰塵使得賣相不佳。以往農友管理雜草的方式多半是操作中耕機在田間除草,但長時間操作所造成的疲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由於是單行作業,每人每天可除草的面積僅僅只有3~5分地,當耕作面積增加時,常會發生除草不及的情況。加上花蓮地區春作時期春雨不斷,土壤溼黏不利於除草作業,讓除草時間不足的問題更加嚴重。農民可能會考慮使用大型的乘坐式雜草管理機械,不過進口的機械價格太高,較為適合大規模生產或從事代耕的豆農。對於農村型的小農,可能無法負擔龐大的設備成本,且若是耕地面積狹小或畸零,也不利於大型除草機作業,故花蓮農改場為此研發「附掛式旱田除草機」來因應。

圖為中耕機,俗稱鐵羊,可將雜草打碎翻埋入土,以達到除草目的。

不同規模適用不同雜草防除機械,但在農村型小農適合的機具卻出現缺口。

附掛式旱田除草機,每日可達2公頃

「附掛式旱田除草機」是採模組化設計,主要結構包含除草犁、除草爪、著地輪、鎮壓彈簧、四連桿機構、連結座及舉升搖臂。屬於前文所提到的第三類除草方式,利用除草犁在行進間破土、碎土,而除草爪再進行耙草作業,並將雜草拖帶滾動,使雜草根部的土團鬆動脫離,達到雜草防除的目的。其作業能力可達每日2公頃,工作效率比起操作中耕機除草,快了四倍以上。

本機將數組除草組附掛在田間動力後方,除了能改變除草深度外,也能藉由改變單組除草組附掛的位置來調整除草行距,方便讓操作者依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土壤特性來做調整。本機械適用於旱田平畦栽培,且栽培行寬在55~80公分之間的作物,例如大豆、紅豆、玉米等雜糧。另外,田間動力的選擇為插秧機,因為其輪距短且輪寬窄,可減少因輪胎碾壓造成的作物損傷,且其取得相對容易。

經過多次附掛式旱田除草機與中耕除草機的田間試驗,兩款機械在行間雜草防除率,或是株間雜草防除率旗鼓相當,且最後大豆的產量,本機與中耕機相比亦無顯著差異。

圖中左半部為機械除草,除草效果良好。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