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的畜牧業】哪種雞耐熱?土雞vs.商用肉雞:耐熱品種的選育之路

經選育試驗,對於氣候變遷的耐受力,土雞表現遠高於一般商用品系。

文、照片提供/農委會畜產試驗所高雄種畜繁殖場  梁筱梅、康獻仁、許晉賓

雞隻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甚大,當氣溫高於35℃時,雞隻開始降低採食,造成營養利用率下降,進而影響生長、產蛋率、蛋的重量、採食量、蛋殼厚度等性能表現,當高溫造成的熱緊迫超過雞隻體內防禦系統的補償能力,雞隻體內糖質新生成作用增強,分解體組成造成體重急劇下降,繼而能量貯備耗竭,新陳代謝出現不可逆變化,適應性破壞,最終導致死亡。面對高溫環境,除了改善飼養管理的措施,選育耐熱品系雞隻也是有效的改善方式之一。

影響雞隻耐熱性的基因

目前影響雞隻耐熱性的基因有裸頸基因(naked-neck-gene, Na)、捲曲基因(frizzle gene, F)、矮小基因(dwarf gene, DW)和熱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 HSPs)等。裸頸基因為裸露的脖子的顯性基因,藉由減少羽毛覆蓋直接散發體熱,而降低熱緊迫;捲曲基因為羽毛捲曲的基因,藉由羽毛捲曲形成皮膚上方空氣流通增加,而降低熱緊迫;矮小基因為性連鎖的隱性基因,藉由小體型進而降低新陳代謝的熱量輸出;另熱休克蛋白70基因的作用像是細胞中的集線器,參與訊息轉換和蛋白質摺疊,調控蛋白質結構並修復錯誤摺疊的異構物,可保護細胞免受高溫的影響,為直接參與細胞的保護作用。

目前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積極發展分子標誌輔助選拔技術,將耐熱性相關的基因作為分子標誌用來選育雞隻,以育成耐熱型雞隻。然而耐熱特性並非由單一基因所控制,其涉及許多基因共同參與,而這些基因亦可能參與其他性狀的表現,進而造成耐熱特性與其他性狀表現不一致的情形。

雞隻耐熱性與經濟性能的表現

為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符合市場需求,肉雞在多年有系統的選育計畫下,已育成生長較快速的品種(系)。但是這樣快速生長的雞隻需要較高的飼料消耗量,以滿足生長能量所需,然而隨著飼料消耗量增加,體內為消化飼料及代謝所產生的熱量亦隨之增加,進而造成雞隻為消除體內熱,而導致對環境熱的耐受力較低,容易受環境溫度提高而造成死亡損失。

考量快速生長雞隻的耐熱性不佳,因此於1988年研究學者Horst將商用肉雞和裸頸雞或捲毛雞進行雜交,來改善商用肉雞的耐熱性,然而在提高耐熱性的同時,商用肉雞的體重也降低。因此在以耐熱性作為選育目標時,會損失一些經濟性狀的表現。

另1993年Geraert等研究人員為瞭解耐熱性和經濟性狀的表現,分別將瘦肉型肉雞與肥肉型肉雞放置於22°C的環境溫度飼養至9週齡,結果2種肉雞的增重沒有差異,然而當此2種肉雞放置於32°C的環境溫度飼養時,則瘦肉型肉雞體重較肥肉型肉雞重,顯示瘦肉型具有較佳耐熱特性。即環境溫度長期炎熱時,如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選拔瘦肉型的雞隻會有較佳的增重。Horst亦於1989年提出,與其將商用肉雞選育成具有耐熱特性,還不如從耐熱型雞隻選拔具有較佳的經濟性能雞隻。

針對土雞進行選育 更可事半功倍

雖然商用品系生產效率高,廣泛分佈各個國家,當全球均面臨氣候變遷的現象時,發現商用品系的死亡損失增加,許多國家開始朝向國內的土雞研究。土雞雖然生長速度、體重及產蛋率均不及商用品系,但對氣候變化及環境溫度的耐受力遠高於商用品系,且存活率高,因此在土雞既有的耐熱性下,選拔飼料效率高或產蛋量高的雞隻,將更能延續雞隻的生產力。尤其在亞熱帶及熱帶地區,育成具有耐熱性及生產力的雞隻將更為重要。

本文摘錄自中央畜產會出版2019年12月號《畜產報導》,原文標題為〈土雞vs商用肉雞 因應環境溫度上升 土雞角色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