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谷養生新三寶:當歸、丹參、紅糯米

文、攝影/ 林宜潔

無論飲食風潮如何改變,養生飲食永遠不退燒。過往臺灣使用的中藥材如當歸、丹參多以進口為主,有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量疑慮,近年在花改場與農民的努力下,宜蘭、花蓮也加入了生產行列,除了燉湯還能入菜,做成當歸葉蛋、當歸香腸,消費者可以享用到更新鮮、健康的國產當歸、丹參以及紅糯米。

當歸丹參,新鮮入菜

花蓮縣玉里鎮特用作物產銷班第三班班長范振海表示,過去花蓮曾有少量種植當歸的紀錄,在當歸大量依靠進口之後,花蓮的當歸產業一度沒落。真正投入比較有規模的種植,主要是在2000年之後,加上花改場輔導加入丹參的種植,成果也相當好,目前班上當歸種植面積約為20幾公頃,丹參10幾公頃。

當歸農民張再進表示,過去自己經營餐廳,希望用當歸入菜,卻難以在市面上找到安心無虞的當歸,決定在自己的土地上試種當歸,想不到品質很好,決定投入種植。「新鮮當歸全身都可以吃。」

張再進表示,以往消費者偏向使用進口的乾燥當歸跟丹參來做藥膳料理,其實新鮮的當歸葉可以拿來炒蛋,當歸莖還有根的部分則可以拿來家常燉湯,可說全身是寶,加上營養價值高,很適合做成家庭料理。

花改場統計,目前宜蘭、花蓮當歸推廣面積約為35公頃,主要栽培地區為花蓮縣吉安鄉、壽豐鄉、光復鄉、瑞穗鄉、卓溪鄉、玉里鎮及富里鄉等地區,宜蘭縣冬山鄉、三星鄉、員山鄉、五結鄉及南澳鄉等有小面積之試種栽培。

丹參推廣面積約為20公頃,主要分佈在花蓮縣光復鄉、玉里鎮及富里鄉等鄉鎮地區,宜蘭縣冬山鄉、三星鄉及南澳鄉等亦有小面積試種栽培。

張再進原本經營餐廳,因緣際會成為種植當歸的專業農民。

丹參是近年東部種植成功的食材,適合用來燉湯。

古老傳統紅糯米,帶來部落新生

紅糯米是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傳統作物,過去主要由自家小量栽種,在部落慶典的時候吃,卻意外成為縱谷養生食材的新星。太巴塱部落紅糯米農蕭明山表示,過去部落曾經投入皮雕、木雕等產業,期望能帶來部落再生,效果都不理想。在2012年,由返鄉青農發起,投入部落傳統作物紅糯米的種植,卻帶來部落新生的曙光。

「很奇怪,在太巴塱部落種出來的紅糯米品質就是比較好。」光豐地區農會林清水表示,太巴塱部落是目前紅糯米的最大產地,品質也最佳。蕭明山說明,一開始有許多部落長輩會對這個產業感到質疑,但隨著產業慢慢建立起來,目前部落已有5、6位青年共同投入種植,種植面積約為10公頃。未來如能成功建立產業鏈結,期望能吸引更多青年回鄉。

養生食材除了鮮食,也有廠商研發加工品進入超商通路銷售,與第一線消費者串連。

新的產業,新的挑戰

雖然當歸是花蓮新興作物,但「龜毛」的習性也讓許多吃苦頭。在富里種當歸和丹參的于敬人表示,當歸有一定的技術門檻,要陽光卻不能太多,適合陰涼的環境,丹參也喜歡半日照,栽培時須留些雜草幫忙遮蔭,很多第一次種植的農民不上手,經常全軍覆沒。

排水也很重要,于敬人認為砂質土較適合當歸和丹參,若是排水較差的黏質土壤,建議不要用黑色塑膠抑草蓆,否則下個西北雨可能跟就爛光光了,建議用稻梗取代。

「雖然打不進中藥行,但我們相信消費者的眼光。」張再進表示,在地生產的當歸跟進口的價格差了一倍以上,目前沒有辦法打進中藥行的通路,以供應鮮食為主。「現在消費者都很聰明,我們都有有機證明,不怕比較。」張再進說明,用心種植的成果消費者都看得到,雖然價格看似沒有競爭力,但好的東西供不應求,預計今年種植面積會再增加1/5。

蕭明山則表示,紅糯米稻穀上特有的穎芒,讓紅糯米在培苗與收割上遇到許多操作問題。由於穎芒長,收割機容易卡住,收割一公頃紅糯米的時間比起稻米多出3~4倍的時間,非常耗費人工與時間,產量也不大,目前一甲地只能收2千公斤。未來希望技術能有所突破,幫助農民生產更加順利。

除了進口的乾燥當歸,國人現也能買到臺灣自產的新鮮當歸。

生產加工行銷串鏈,打響養生潮

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黃金城表示,樂見花東的好食材與通路結合,如開發丹參當歸雞湯冷凍料理包等即時料理,或做成休閒食品,讓消費者更容易品嘗到,也能帶來農業加值,串起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到三級行銷的鏈結。未來也將在東華大學、慈濟大學等設立檢驗中心,協助東部農產品的驗證,確保東部農產品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