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亮與太太正在進行生薑的揀選與分級。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臺東「清亮生態農場」的薑農李清亮,他的前半段人生可謂早期臺灣「作穡人(tsoh-sit-lâng)」的縮影,年輕時除了務農,還兼跑各種工程賺錢,全年一刻不得閒。他的兒子李奇軍開玩笑說:「人家農夫以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爸是日出而作,日落繼續作。」李清亮因過度勞累,導致身體出現狀況,調養身體之餘,在朋友引薦下開始接觸有機食材,進而讓他決定踏上有機農耕之路。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4年1月號 尋味薑鴨

生於一八八七年的嘉義詩人林緝熙,著有詩集《荻洲吟草》,其詩〈辛卯秋冬雜詩之二〉寫道:「微軀秋後最驚風,十月綿衣苦未縫。燉得隔年紅面鴨,茶油薑酒補三冬。」

簡白的字句,鮮明生動地呈現出「薑母鴨」在臺灣流傳百年的日常風貌。而時代的巨輪轟然輾至了二〇二四年,且讓《鄉間小路》為大家帶來入冬「食補第一鍋」:臺式薑母鴨。

本期全方位彙整解析了薑母鴨的發展與特色;食堂饕客引路,前往吃鴨現場,沉浸體驗潮流吃法。從餐桌到產地的旅途中,上窮碧落、四方探索,番鴨、薑母、米酒、麻油,一次到「味」,只求滿足挑剔的舌蕾,和對鍋中珍饈的好奇想望。

在一元復始的熱氣蒸騰中,約個時間,偕三五好友坐下吃頓好料,犒賞自己通年的辛勞,飽食、輕飲,迎好年。歲月豐饒。

鄉間小路痴辛嗜辣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1年12月號 痴辛嗜辣

全身發熱、滿臉脹紅、嘴唇超腫,再怎麼被折磨得眼淚鼻涕直流,成癮者仍視辣為上天堂的快活。凡是雞排、滷味、炒麵等小吃都堅守「加辣派」,川菜、麻辣鍋等激辛料理更是越辣越愛。

新聞
種薑帶菌產量恐減5成 種苗場健康種薑生產體系降生產風險

國內薑的傳統栽培方式是以收穫老薑作為隔年繁殖的種薑,但若前一代老薑帶病原,下一代生產過程中就可能發病,發病嚴重者甚至可讓農民收成產量損失一半以上。種苗改良繁殖場經3年研發,建立健康種薑生產體系,可生產不帶菌的健康種薑,幫助農民降低生產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