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有機農業的銷售題1】兼顧質與量的提升 穩健推動有機產業發展

《有機農業促進法》的立法,以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動物福祉與消費者權益,促進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為原則,在呼應國際有機3.0的倡議趨勢下,提供國內有志投入有機或友善環境耕作領域之生產者穩定的政策支援體系。

封面故事
IPSI韌性評估,盤點社區發展優勢和弱項 生產與生態之餘,更要活絡文化資產

依韌性評估兩社區的優勢在於農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但文化資產略顯薄弱,目前已初步盤整,其中有個簡易農村汙水淨化池,就來自先民智慧再進化。林義峰說此淨水裝置有六道手續,包括沉澱、過濾、供氧、減菌、降溫以及分解。

封面故事
Malavi,大家一起來做某件事 林務局與慈心共創的綠色保育標章

發展綠色保育標章建立於生產經濟和生態保育能夠雙贏的基礎,附帶守護環境的意涵,重視農民的生產價值,不同於有機驗證的細緻規範、數據化的框架形式。綠色保育的精神包含生態、環境、生產、生活等面向。

封面故事
友善環境農業跨步走 多元輔導制度,克服轉型陣痛期

隨著《有機農業促進法》的施行,臺灣目前有機及友善農業的總耕地面積不僅逐年成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也設下目標,以年增率10%的成長幅度,冀盼在2020年底前,達到1.5萬公頃的有機及友善農地。

封面故事
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 助部落農友,突破產銷困境

自2017年5月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開始審認「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提供農民有機驗證之外的另類選擇。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5家友善耕作推廣團體審認通過,且友善耕作面積目前已達3,743公頃。而在第一線實際協助農友往友善農業轉型的團體,又如何協助農友行銷,克服有機驗證的高門檻呢?

新聞
友善環境耕作講蝦米?有什麼獎勵?

友善環境及有機耕作不僅能維護水土資源和自然生態,也能保障消費者吃得安全,但目前國內有機農業面積僅6,979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