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余孟馨)
豐年雜誌
循環農業有效利用資源更永續 日本與西班牙循環農業案例介紹

早在西元前9千年到1萬年前,人類祖先由游牧轉變為農耕活動,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也開始逐步衍生出聚落以及人口的增長,並開始促進社會結構的改變,同時帶動了技術與工藝的進步,直到近日的我們,依舊離不開農業。但現今人類的活動對於自然環境卻造成巨大的影響,氣候暖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匱乏與土地使用問題層出不窮,只有一個地球的我們如何使資源永續將是首要考量,循環農業將是可跨出的第一步。

新聞
海廢再利用 30個寶特瓶變身「潯寶衣」獲國際認證

寶特瓶是海洋廢棄物中占比最高達18.7%,嘉義縣及雲林縣政府響應環保署號召,收集轄內海廢寶特瓶再利用,製成全臺第一件經國際認證的海廢環保衣「潯寶衣」,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祕書顏旭明今(23)日贈送300件潯寶衣給雲、嘉政府,做為日後宣導之用及贈送外賓的禮物,專屬的標誌也可以和他國分享使用,成為國際共通的Mark。

新聞
露營神器來了!蚵殼變身自發熱源包 加熱調理包免爐頭

牡蠣(蚵)是臺灣重要的養殖水產,年平均產量超過2萬噸,雖然超過8成的廢棄蚵殼已被作為飼料與堆肥之用,每年仍有2.3萬廢棄蚵殼待處理。為了提高蚵殼再利用價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團隊把富含碳酸鈣的蚵殼加工製成自發熱源包(加熱包),只要在加熱包外加入200毫升的水,最快7分鐘就能將120公克的調理包從30度加熱到50度,且加熱效果可維持15分鐘。

封面故事
糞尿.沼氣.綠金二部曲:沼氣應「再利用」還是「發電」?

《水污染防治法》嚴格開鍘,廢水問題成了養豬戶難以逭逃的責任與經營壓力。目前臺灣有95%養豬場建置三段式廢水處理設備,若各步驟有確實發揮機能,一來有助事業廢水達放流水標準,二則厭氧醱酵階段所蘊積的沼氣可再利用或轉換成電力躉售。

新聞
【循環經濟】格外品送牛吃,斗南農會逆向操作拼循環經濟

原本是無法進入通路販售的農業廢棄物,以及原本聞之掩鼻迴避的糞便,在不需要的人的眼裡,它們都是棄之不可惜的廢棄物,但若擺放在適合的地方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循環經濟節電、增能又減廢,畜牧產業與環境共創多贏效益

畜牧業也能做到資源循環,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推動畜牧廢水變電力及肥料之資源循環利用,畜牧糞尿經厭氧發酵後,產生之沼液、沼渣及沼氣,沼氣可進行發電或作仔豬保溫燈使用,而醱酵處理後之沼液沼渣以及禽畜糞皆可回歸農地作為農作物之灌溉水及肥分使用,以減少化學肥料使用。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最強濾水器,用沙蠶淨化養蝦水

「沙蠶」是海洋界中的營養聖品,被釣客視為高級釣餌,也是種蝦場必備活餌料,但臺灣種蝦場的沙蠶幾乎都是中國進口;水產試驗所建立本土沙蠶養殖技術,用廢棄蜆殼當沙蠶的家,引入白蝦養殖水,沙蠶在池中鑽進鑽出活動時,可以淨化水中過多有機物,乾淨的水再回歸給蝦子,長大的沙蠶也成為沒帶病原的優質種蝦餌料,過程中沒有一丁點生命被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