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網紋甜瓜「台中2號」 耐熱又果肉厚 臺灣夏季設施栽培的新選擇

甜瓜「台中2號」網紋粗密,夏季表現穩定。

文.圖/錢昌聖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甜瓜(Cucumis melo L.)為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作物,原產於中東及非洲一帶,性喜溫暖多日照的氣候。臺灣栽培的甜瓜品種,依果實外型分為薄皮甜瓜與厚皮甜瓜二大類。薄皮甜瓜又稱東方甜瓜(oriental melon),果皮薄且可直接食用。厚皮甜瓜包括洋香瓜及哈密瓜,其中洋香瓜依果面是否有網紋又可分為光皮洋香瓜(honeydew)及網紋洋香瓜(cantaloupe)兩大類,為果型表現最多元的種類;哈密瓜(hami melon)果肉質脆多汁,主要產於中國新疆地區,臺灣僅少數栽培。

甜瓜「台中2號」果實近圓形,果肉厚、可食率高
甜瓜「台中2號」果實近圓形,果肉厚、可食率高。

依2021年農業統計年報,臺灣甜瓜栽培面積約4,400公頃;除美濃瓜外,洋香瓜栽培面積約為1,940公頃,以臺南市、嘉義縣及雲林縣為主要產區,是臺灣重要經濟作物,栽培模式以PE隧道棚匍匐式為主。近年因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頻繁發生,使得露天栽培面臨天然災害情形日漸趨增,為降低異常氣候對作物栽培與生產的影響,設施栽培已成為生產者首選。

臺灣位處亞熱帶,歷年夏季高溫屢創新高,設施內高溫已成洋香瓜晚春至早秋(4月~9月)栽培的主要逆境,使得耐熱品種的需求更為迫切。目前市售耐熱洋香瓜栽培品種以「台南11號」、「台南13號」及「台南14號」為主,這些品種雖具有耐高溫、生長勢優良及高糖度等特點,但其果實網紋及品質尚有改善空間。有鑑於市場對洋香瓜需求日益增加,為提升此作物抗逆性及國內設施栽培競爭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中場)歷時7年育成耐熱、粗網紋及果肉厚的綠肉洋香瓜「台中2號」,適合臺灣中、南部地區3~9月栽種,可調節國內夏季的甜瓜市場,並提供設施農作產業發展另一項新選擇。

甜瓜「台中2號」品種來源

甜瓜「台中2號」為洋香瓜一代雜交種,母本自交純化於葉片濃綠、網紋細密及可食率高等特性的市售耐熱品種第8世代品系;父本自交純化於株型大、生長勢強、葉片濃綠、網紋粗、高產量與高糖度等特性的栽培品種「玉珊2號」第8世代品系。在2018年透過雜交組合評估,選拔生長勢及果品表現優良的雜交組合,隨後經夏季耐熱品系比較試驗及性狀檢定確認甜瓜「台中2號」具耐熱性、生長勢佳、葉片大且濃綠、果實圓形、網紋粗且密、產量與品質均佳等特性,並於2021年6月取得品種權(品種權字第A02894號)。

甜瓜「台中2號」品種特性

甜瓜「台中2號」為一代雜交種(F1)。種子乳黃色、平均百粒重2.4公克。子葉綠色、中等大小、下胚軸短。葉片綠色及中等大小,葉柄直立。雄花及兩性花同株,定植至雄花開約14.3日;兩性花則為24日。晚熟,授粉約55天可採收。果實近圓形,平均重量1.8公斤,平均糖度13oBrix,最高糖度16oBrix。網紋粗且密,綠肉品種。果肉厚,可食率高、食味品質佳。

甜瓜「台中2號」(左)與夏季主要栽培品種(右)相比
甜瓜「台中2號」(左)與夏季主要栽培品種(右)相比,較少午間萎凋情形。

甜瓜「台中2號」栽培注意事項

種植適期:「台中2號」具耐熱性,適於臺灣中、南部平地3~9月播種。

行株距:採直立式栽培,單行植時畦寬60~80公分,雙行植時畦寬100~120公分,株距40~45公分。

整蔓、授粉及留果:採單幹整枝,幼苗定植後陸續摘除母蔓7節以下子蔓。定植約24~26天或母蔓第8~11節兩性花開放時,可人工或蜜蜂授粉。果實於雞蛋大小時,選留一正果,著果蔓留1~2枚葉片後摘心,作為果實採收指標用。

果實成熟指標:「台中2號」為晚熟品種,授粉著果至採收日約55日,另可配合結果蔓上2枚葉片產生缺鎂黃化程度,來判定適當採收時期。

後熟:果實採收後,建議於室溫25℃放置5~7天,可增加果肉口感、糖度及食用風味。

有關本品種相關資訊,請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錢昌聖。

電話:04-8523101,分機255。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