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孝心 不用再哭竹生筍 國產筍加工技術與產業發展接軌

竹筍

竹筍是臺灣美食,也是乾淨、安全的清潔蔬菜,鮮食或加工都受到歡迎。(攝影/許鈺屏)

文.圖/陳銘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運銷加工組技正
    賴筱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運銷加工組技正
    侯智耀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副教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稱農糧署)因應竹筍產業發展需求,結合大專院校等學研單位資源,輔導農民團體導入現代化生產技術及設備,建構竹筍加工示範點,發展多元加工製品並結合故事行銷模式,將推廣能量發揮最大的影響力,為農民創造更高收益,進而帶動國內經濟繁榮。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孟宗因少年喪父,母親年老病重想食用鮮筍湯羹,但冬天買不到新鮮竹筍,只好跑到竹林抱住竹哭泣,其孝心感動蒼天,使地面長出嫩筍,烹煮的筍湯讓母親病癒了。隨著農產食品加工技術精進,農糧署結合大專院校等學研單位資源,輔導農民團體導入現代化生產技術及設備,建構竹筍加工示範點,依產業需求發展熱殺菌密閉包裝筍,讓忙碌的現代人無須「哭竹生筍」也可以隨時品嘗到臺灣竹筍鮮美滋味。

筍友一籮筐 產銷履歷提高國產辨識性

國內竹筍栽培面積頗廣,主要產期為每年3至10月,自平地至高山地帶均有分布,具經濟價值的主要筍種為麻竹、桂竹、綠竹、烏殼綠竹、孟宗竹等5種。

.麻竹筍

種植面積約1萬2,000公頃,占竹筍總面積約41.4%,年產量約10萬8,000~14萬4,000公噸,主產區為嘉義縣、高雄市、臺南市及雲林縣,以供應加工原料為主,鮮食消費為輔,加工筍可作沙拉筍、筍干、筍醬、料理筍、調味筍、筍餅、筍角等,鮮筍可作切片筍、真空包裝筍,栽培管理極粗放,近年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

.桂竹筍

種植面積約4,500公頃,占竹筍總面積約15.5%,年產量約2萬7,000~3萬6,000公噸,主產區為苗栗縣、新竹縣及南投縣,管理極粗放,以加工原料為主,鮮食為輔。平均每公斤生產成本為19~21元,由於種植於中海拔山區,採集極為費力。

.綠竹筍

種植面積約8,000公頃,占竹筍總面積約24.1%,年產量約4萬2,000~6萬3,000公噸,產區遍及全臺,主產區為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南市及屏東縣。平均每公斤生產成本為30~34元,以供應國內鮮食消費為主,國產綠竹筍品質優異,適合作沙拉筍或湯品使用,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輔導發展真空小包裝加工產品,拓展內外銷市場。

.烏殼綠竹筍

種植面積約1,000公頃,占竹筍總面積約3.5%,年產量約3萬公噸,主產區為雲林縣,其餘地區零星栽培,平均價格每公斤24~25元,以供應國內鮮食消費為主,加工產品較少,產品品質佳,受消費者歡迎,近年已開發真空小包裝加工產品。

.孟宗竹筍

種植面積約4,500公頃,占竹筍總面積約15.5%,以南投縣最多,年產量2萬7,000~4萬5,000公噸,以供應國內鮮食消費為主,加工產品較少。

產銷履歷農產品兼具資訊公開、可追蹤、安全安心及第三方驗證等特色,因應消費市場對於食品安全日益重視,農糧署輔導筍農導入產銷履歷驗證制度,迄2022年8月底止面積統計已達3,986公頃,有助於強化農產品經營者對於產製過程及品質監控,驗證機構依「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基準」驗證產品、管理標章使用及持續追蹤查驗,對於生產場域及用藥安全等內容層層把關,確保國產農產品品質。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右二)推廣運用竹筍加工品進行簡易料理。

建構竹筍加工示範點 標準分級發展生產供貨體系

一、整合筍農穩定加工原料供應

農產原料供應影響加工場域永續經營,考量不同竹筍品種、規格都有其相對應的加工和包裝方式,農糧署輔導農民團體整合上游小農依竹筍外觀、筍形、大小及品質等標準分級,以具規模經濟發展生產供貨體系。

農糧署姚志旺副署長
農糧署姚志旺副署長鼓勵業者將即食筍拓展餐飲通路。

二、運用加工技術留存鮮筍原味

農產食品加工保藏技術五花八門,目的皆是將引起劣變的微生物抑制或殺滅,藉以達到延長貯存之目的。一般未經處理農產原料大都含有微生物存在,加熱密閉容器中農產食品可達殺菌作用,同時阻隔外界腐敗菌侵入。為兼顧產品安全衛生及美味,需根據不同形態、特性及其指標菌差異,建立產品適當殺菌條件,不添加防腐劑也能封存國產竹筍新鮮滋味。

新式殺菌設備
導入新式殺菌設備確保產品符合衛生安全規範。

三、導入新式加工設備落實精實管理

農產品分切需大量的人力,為推廣友善工作環境,農糧署輔導農民團體導入自動送料設備,降低工作人員工作傷害並提升生產效率;另運用高溫殺菌技術,在不破壞農產品外觀情況下,保存筍加工產品的品質及口感,並符合食品安全規範的要求。農糧署輔導農民團體發展筍加工品,不僅讓產品品質達標,對於加工設備、製程改善及工作環境持續精進,建立各項食材前處理標準流程,結合新式設備及建立部門管理規範,有效提高產製效率並降低經營成本,據以提升競爭優勢。

自動化設備
運用自動化設備提升產製效率。

四、結合國際食安系統強化產品溯源

面對經濟自由化及各國產業的競爭,想要為產品找出路,更要有效確保產品品質與國際接軌,以掌握在國際上的定位,加速產業發展因應消費者意識抬頭,農糧署委請專家實地輔導農民團體,運用ISO 22000等國際化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加速產品與國際接軌,強化外銷競爭力,以利於產品發生危害初期,充分掌控流向,進行適當的處置;另可對接產銷履歷加工驗證,明確掌握原料來源,降低產品製程的風險,加工製程符合驗證基準規定並通過驗證,即可以產銷履歷名義銷售加工產品。

產銷履歷資訊系統串聯完整的生產、分裝、流通、加工資訊,有助於強化食品安全管理,並讓消費者在選購時快速辨識來源,深化對品牌支持度。

筍
產製加工品留存每吋鮮筍原味。

融入多元題材 創造新商機

一、優質食材型塑臺灣飲食文化

臺灣美食結合早期大陸四川、廣東等中國八大菜系文化的精華,又加入日本、泰國、越南等國家飲食元素,呈現活潑的精神,具有行銷臺灣的魅力,農糧署輔導農民團體發展竹筍加工製品,考量不同地域的喜好並兼顧潮流,增添細緻品味,吸引不同通路市場,同時讓消費者品味提升,形塑臺灣美食的優質形象。

竹筍
竹筍分切過程需投入專業人力。

二、故事行銷強化推廣力道

竹筍是質地單純、葷素皆配的食材,不論炒、燒、煮、煨、燉等烹調方式皆適宜,從早期在《詩經》等文獻裡記載皇族以筍入饌,到詩人蘇東坡等文人墨客筆下對於筍風味的讚賞,可知竹筍自古以來是王宮貴族趨之若鶩的上等食材,也是文人雅士修身養心的飲食首選;另如二十四孝「哭竹生筍」等代代相傳故事,都感受到竹筍對國人生活文化鏈結,透過故事行銷模式引起消費者的共鳴,更有助於提高行銷推廣效益。

竹筍
產製加工品留存每吋鮮筍原味。

三、結合學研資源共創消費新商機

臺灣筍製品廣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農糧署結合國內大專院校等學研單位研發量能,運用加工技術產製具特色加工產品,讓優質的國產竹筍拓展出更繽紛多元的加工製品,產官學界協力為臺灣竹筍產業創造消費新商機。

竹筍是臺灣飲食文化的常客,不論是沙拉、煮湯及竹筍炒肉絲等家常菜,美味佛跳牆等招待賓客筵席料理,幾乎都品嘗得到它的美味,運用各式加工技術,發展多元加工製品,另結合故事行銷模式深植人心,將推廣能量發揮最大的影響力,讓產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也為農民創造更高收益。

古色香筍龍眼蛋
發展各式即食竹筍加工品提高料理便利性。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