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關鍵!好好乾燥大有學問 咖啡豆微發芽的秘密

咖啡豆

咖啡豆乾燥階段的微發芽,有助咖啡烘豆時所產生的梅納反應與焦糖化反應,可提升咖啡的風味與醇厚度。(攝影/黃名毅)

文.圖/簡子綋 巧御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近年來精品咖啡學的興起,使得品種與後製的議題不斷浮上檯面,尤其在第四波咖啡浪潮即將到來的此時,更被注重的除了咖啡履歷「可被追溯」外,後製處理可謂是重中之重。2016年SCA(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與CQI(美國咖啡品質學會)依照咖啡豆乾燥時所呈現的狀態,將其定義為3種基本後製法,就是俗稱的水洗、日曬、蜜處理,而整個後製過程中最不可輕忽也最重要的環節,即是「乾燥」。

「乾燥」對咖啡的杯測風味、生豆品質、保存長短,甚至交易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咖啡乾燥初期微發芽 有助風味品質提升

臺灣咖啡的產季恰逢秋冬,尤其中部以北地區於12月至隔年2月,是氣溫較低且東北季風最強的時候,此時要讓咖啡漿果透過自然的方式達到乾燥標準,是有難度的,所以會需要一些機器輔助乾燥完成,這對於咖啡「風味」與後續「保存」有很大的影響。

「保存」的部分,咖啡果實剛採收完畢時,至少有50%以上的重量是水,而乾燥是讓原本飽含水分的果實脫水降至10~12%。這個國際標準除了可以防止咖啡生豆產生黴菌及腐敗外,也可以減少一些交易糾紛。

「風味」的部分,咖啡果實本身就是一顆種子,對植物來說它就是要發芽的,在發芽過程中咖啡如同一座化學工廠,其中的醣類、有機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各種酵素進行複雜的交替變化。在CQI(美國咖啡品質學會)研究中已經證實,咖啡初期發芽的過程中,會產生出多種讓人喜愛的風味物質,其中就包括多種「有機酸」與「甜感」,而這些物質都將在最後杯測時讓分數大大提升!

正瀚風味物質研究中心CH Biotech FCC(正瀚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9年「第1屆兩岸盃30強精品咖啡邀請賽暨國際咖啡論壇」所發表的論文中,再進一步的研究,「以溫度20~25°C催芽3~4天,可以對咖啡風味有著顯著的加分」,與其他不催芽或者催芽7天以上的對照組,杯測鑑定分數可以差距至少2分。透過這樣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乾燥初期咖啡豆的微發芽將有助於風味品質的提升」。

現代化農業生產因為有機械的輔助,有些農民心急或在氣候不佳時總想趕快把豆子乾燥,而前段快速乾燥對咖啡豆來說,除了沒有適當時機可以讓豆子萌芽以產生更多好的風味物質外,也不利於儲藏。

乾燥進程太快,指的是在3~4天內就完成乾燥。會有以下幾點壞處:①杯測風味扁平,風味特色不明顯;②豆子內外水分不均勻,豆心水分來不及跑出就被堵住,靜置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有些豆子顏色變白,有些顏色加深,可能還會產生微透明的現象,如果使用真空方式存放會更明顯;③快速乾燥的咖啡不耐久放,風味衰退得非常快,通常4個月就可以明顯杯測到過季豆的風味(如稻稈、木頭),且愈放愈明顯。

筆者其實遇過很多後製良好的蜜處理及日曬豆,帶皮(殼)存放超過1年後,風味要比當年的更加出色!阿里山產區的部分知名莊園就會使用這樣的豆子參加比賽。

自然乾燥日曬最佳 溫溼度控制很重要

以CQI-Q-Processing的建議,日曬的乾燥時間建議為14~21天,豆體溫度不可超過45°C;水洗與蜜處理的乾燥時間建議7~15天,豆體溫度不可超過40°C。乾燥時每平方公尺建議平舖12Kg的咖啡。以下說明自然乾燥與機械乾燥:

一、自然乾燥

自然乾燥時,建議大家使用透氣的高架設備來進行,利於咖啡豆上下透氣,也不會有石頭和泥土,甚至動物的干擾。以強韌的紗網製成1平方公尺面積的高架曬網最受歡迎。

CQI建議,自然乾燥每平方公尺建議晾曬12公斤,這樣容易使咖啡豆平均乾燥,如果部分堆疊得太厚,會讓乾燥的效率變差,甚至醱酵過度。要做出高水平的咖啡生豆,我們必須掌控每一批豆子的參數儘量一致,如此,要重複好的風味就比較有把握。

自然乾燥咖啡
以紗網製成的高架網,不易積水且有助於通風。(圖片提供/巧御咖啡)

.陽光日曬

放在太陽下曝曬,效果最好,也有利於殺菌防止黴菌滋生,但要特別注意正午時太陽過大,避免使得豆子溫度升高超過45°C,最好添加紗網,防止豆子直接被烤乾。

咖啡
日曬時要記得咖啡蒂頭去除的狀況需一致,如果不一致也會造成乾燥速率不一的情形。(圖片提供/嘉義一品咖啡莊園)
咖啡日曬蜜處理
蜜處理因為果膠容易沾黏,至少每1小時要去翻動一下。(圖片提供/嘉義香香久溢咖啡莊園)

.室內陰乾

當天氣不穩定時就需要考慮室內陰乾,有時候為了不讓咖啡豆乾燥太快,筆者也會曬半天太陽之後移置室內陰乾,如果雨天相對溼度高於70%,建議可以搭配除溼機一起使用。

室內陰乾咖啡
室內陰乾,中間放置溫溼度計會有利於觀察。(圖片提供/巧御咖啡)

二、機械乾燥

市面上很多乾燥咖啡的機械與方式,除了購買專業的烘乾機,其實只要能達到乾燥且溫度不要過高都可以試試看。很多咖啡產區都有生產茶葉,也有很多農民會把烘茶葉的機器稍微調整一下,用來烘乾咖啡。我們位在臺北的辦公室也會使用市售的果乾機來輔助咖啡乾燥。

咖啡乾燥機
使用較專業的咖啡乾燥機。(圖片提供/嘉義一品咖啡莊園)

掌握轉換率 有助準確預估產量

在實際操作時,筆者建議大家將後製過程的參數記錄下來,以方便日後的修正與複製。我們先從咖啡果實製作成咖啡生豆的轉換率來看,掌握轉換率會有助於準確預估產量,與規畫後製所需要的器材空間。

每個莊園因為農耕方式、土壤肥力、氣候雨水的不同,轉換率會略有差異,大家可以使用1平方公尺的空間放進12公斤咖啡果實來測量,最終乾燥標準達10~12%後,就可得出自己莊園的轉換率了。我們使用阿里山的咖啡果實實驗,大約5.4公斤的咖啡漿果可以製作出1公斤的咖啡生豆。

使用1平方公尺的高架網放進12公斤的咖啡果實進行乾燥,接著每天去測量重量,前3天可以慢慢陰乾,但還是會發現水分喪失的速度是快的,而後逐漸趨於緩和。以12公斤臺灣豆日曬處理法轉換率來說,最終大約重量會剩下4.83公斤,這就是你最終完成乾燥的重量。

依據CQI的建議,日曬豆從12公斤到4.83公斤要14~21天,其中的失重時間就可以去回推每天大約的失重率,如此便知道咖啡豆乾燥進行到哪個階段,是否有回潮的狀況發生,以便適時的調整。如果乾燥得太快,要考慮室內陰乾,或是就直接休養一天;如果太慢,就考慮把豆子放進乾燥機,或是使用除溼機稍微加快乾燥速度。

咖啡轉換率對照表
表中數據為CQI提供的哥倫比亞咖啡轉換率,以及臺灣阿里山咖啡農提供給筆者的果實後製後得出的結果。
咖啡豆乾燥速率表
每天進行重量的量測,就會知道咖啡豆的乾燥速率快慢,最後可以得出一張表 。(圖片提供/巧御咖啡)

緩慢脫水乾燥很重要 前3天是風味關鍵期

乾燥過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按表操課,而是要跟隨天氣變化做出適應的調整,既不能讓豆子發霉,也不能走太快,最重要的是跟著心中所想的風味進行調整,這是很挑戰的工作!

乾燥的過程中,尤其日曬和蜜處理一定要記得,前3天是風味關鍵期。如同我們先前所說的「乾燥初期咖啡豆的微發芽將有助於風味提升」,所以大家要切記一開始需要「慢乾」,原則上只要確保不發霉且沒有酸敗味道即可。讓豆子萌芽、讓酵素好好甦醒,這將對於最後的風味有極大的幫助。

現在市面上很多作法採「陰乾」、「慢速乾燥」,就是讓咖啡豆以非常緩慢的方式進行脫水乾燥,風味會有酒香、果乾、烏梅、焦糖等調性。反之,在市面上沒有聽說任何快速乾燥的咖啡豆風味佳的吧!

果乾機乾燥咖啡果實
果乾機也可以用來乾燥咖啡果實,溫度要調低到40°C。(圖片提供/巧御咖啡)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