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島國的農業大夢:鬆綁法規、產業六次化 看轉型後的因應對策/陳玉華

(圖片提供/CC0 Public Domain)

日本安倍政府在2013年提出「攻擊型農業」的施政方針,試圖將過去深受保護的農業轉化為「成長型產業」,並藉由擴大經營逐步邁向農業出口大國,同步增進國內「產業六次化」規模。聚焦於此的同時,不妨讓我們透過《2025農業關鍵字》一書,探討日本政府如此的野心勃勃,是否真的可行?

《2025農業關鍵字》一書開宗明義即指出,國土相對狹小的歐洲國家一樣能成為農業大國,重點不在於生產大量農產原料,而是依市場需求開發商品,運用本國特殊的風土或氣候,與食品加工業合作,建構以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開拓全球市場的「成熟已開發國家型農業」,製作優質食品滿足全球日益增加的中產階級飲食需求。

食、農結合,創造產業成長契機

上述除了強調出口外銷之外,同時更提及需顧及國內的市場需求。由於日本的人口結構、就業類型與膳食型態大幅改變,農業發展不僅強調消費導向,也需建構「食」與「農」的融合產業,將食品製造的一連串過程,化為具體的商業系統(《2025農業關鍵字》一書中稱之為「食品價值鏈」),當中即隱含農產業發展的關鍵密碼。舉例來說,上班族的午餐、雙薪家庭的晚餐、高齡與單身族的飲食安排常令人傷透腦筋,該吃什麼?自己做?買現成食品、半成品或是冷凍食品?這些困擾現代人生活的問題,不僅是農業發展趨勢的重要思考方向,也是外食餐飲企業、食品加工業者跨足農業與6級產業化的契機。

結構重整鬆綁法令限制,開創農業新局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本書的介紹與說明,也顯示出日本農業其實並不弱,特別是在於農業科技與數位資訊的發展,以及結合物力、人力與技術的整體外銷策略,都足以將日本農業塑造成為亞洲農業的典範。但是,結構改革才是成長策略的基礎,若是無法改變日本農業領域中的「岩層法規」,諸如:嚴格限制農地農用與持有者身份、效能不彰的市町村農業委員會運作體制、對於農業生產法人設定的嚴格要件,日本農業就不易真正開創新局。因此,在日本地方創生計畫的兩個「國家戰略農業特區(養父市、新瀉市)」,即率先由中央主導、鬆綁相關法令,並透過產業聚落的發展,預期能帶領農業躋身成長產業。

借鏡日本,臺灣能做的事?

除此之外,《2025農業關鍵字》的第2部分提及2025年是臺灣農業的轉捩點。然而,極端氣候頻繁出現,鄉村人口明顯流失,都不利於農業發展與成長。在農業勞動力不足、不合時宜的法規限制下,如何才能穩定臺灣本地糧食與農產品的供應,甚至能夠增產出口外銷?除了加速韌性農業技術、省工機械的創新研發,日本近期成長型農業發展與政策規劃的方向也值得臺灣借鏡。有朝一日,臺灣也將躋身「成熟已開發國家型農業」之列。

【延伸閱讀】
【飽讀好書】《2025農業關鍵字》
《2025 農業關鍵字》購書連結:https://www.pcstore.com.tw/store1471832541/M58478309.htm

本平台提供各方意見投稿交流,文章內容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