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民觀察】逐浪追飛魚

捕飛魚

maran一邊收網一邊將飛魚自漁網取下。

文字攝影/彥

連著好幾天一早到部落的雜貨店門口報到,maran跟我說視當日天氣決定是否出航,「今天浪太大沒有哦!」總是得到這樣的回覆。野銀部落位在小島的東南方,是島上人數最少的部落,至今保留全島最完整的傳統建築群。

我第一次到小島時在野銀待了三天,睡在部落灘頭附近的民宿,從屋頂可以俯瞰小島東南段的海灣。那時首次在小島吃到飛魚,是一夜干製作的飛魚炒飯。

再吃到飛魚已是移居小島後的事,一紅白塑膠袋的飛魚被同事送進廚房,請大家盡量分食。不只是飛魚,整個夏季餐桌上常出現不同的魚類,長官透過部落的maran買魚,並向我們說在蘭嶼怎麼可以不吃魚,那陣子我每天在廚房殺魚殺到厭世。

傳統族人的動物蛋白質攝取高度仰賴飛魚,為重要營養來源。達悟人的生活以年為週期劃分,世代傳承不斷圍繞著每年到此的飛魚。自招魚祭到終食祭(大約2月至9月)為廣義的飛魚季。族人文化中,各類日常生活都有其規範,飛魚季尤其如此。傳說中,黑翅飛魚之神托夢教導族人如何食用飛魚,告誡須遵守規定,自此養育數代達悟人。

maran帶我們在龍門港上船,出港引擎拉高轉速運轉發出噪音,同時船身受海浪起伏晃動。漁船比起客船小許多,習慣生活於陸地的我對一切都感到困難,無法站立移動,手腳並用盡可能將自己固定。約20分鐘後,看見飛魚在我眼前展翅滑翔,我們抵達小蘭嶼附近的海域,此為數個部落共享的漁場。

船長將漁網下至海中伸展,漁網分布略呈C型。面鏡、蛙鞋早已著裝完成的maran看準時機陸續跳船下海,由船長指揮調整位置。漁船與海裡的maran配合追逐飛魚,將魚群驅趕至漁網。待飛魚陸續上網,即可收網檢視成果。

PROFILE

 臺北人,建築設計背景,在淡水河邊念大學時開始接觸地方文化研究,畢業後被學長拐去拍紀錄片。因為服役來到蘭嶼。喜歡淡季的小島,失去喧囂反而看到島嶼真實面貌。目前島齡三年,近期的煩惱是搬家。

炸飛魚餐
島上餐廳販售的炸飛魚餐。(圖片提供/Y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