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廚房】獻給美味人生的兩個廚房

文字/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打開便當的豐盛記憶,跌進一段又一段美好的廚房時光。在游楊雅如阿嬤的兩個廚房裡,一個是獻給家人的前半生,另一個是獻給自己的後半生。而今,她持續烹調的美味人生,不知不覺也豐富了陌生人,那有可能就是今天到訪的你和我……

端出自家料理的私房菜,麻油燉豬肉的香氣很暖,家常料理的滋味清淡,很有媽媽的風格,不若外面館子為了刺激食慾,誘人多點幾道菜,調味總是香辣濃豔。這道菜是大齡食堂的主廚之一游楊雅如阿嬤的私房料理,不列在餐廳的固定菜單上,只有每星期四游阿嬤輪值廚房時,才會特地從家裡帶來。

游阿嬤有兩個廚房,一個在自己家裡,一個在大齡食堂,她在兩地為不同的人上菜,卻都是以樂在料理的人生態度,端出一道道很有感情的菜餚,在匙筷之間訴說出「自家」味道的故事。

打開便當的豐盛記憶

「我是內埔、墩仔腳人。」穿戴亮麗的橘色圍裙與報童帽,游阿嬤穿著與談吐還是好年輕地自我介紹。游阿嬤出生在內埔,此內埔並非在屏東,那是大甲溪與大安溪的流域之間,臺中后里的古地名。

游阿嬤小時候成長的墩仔腳,是清代就成聚落的老街庄,后里糖廠就在隔壁不遠,從以前就是個熱鬧的小地方。初中時候,游阿嬤的父親在臺中開橡膠鞋工廠,所以才舉家搬到臺中市區,成了臺中人。

在那個刻苦勞作的年代,家戶生養的孩子數量非五即十,而游阿嬤在家裡排行第二,下頭還有五個手足,從小勢必學著分擔家務與照顧弟妹,幫忙母親買菜或煮飯是很自然而然的工作。「我已經忘了是什麼時候開始煮飯。」游阿嬤說。或許是從小跟著母親忙進忙出,看著看著就知道怎麼動手,沒有刻意去學。

回憶起兒時的料理,游阿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便當。在物資不豐的年代,游阿嬤替自己與弟妹做的便當,充其量就是一飯配上一菜,但那已令人吃得津津有味又滿足。「以前我很愛吃小魚乾,經過第一廣場看到有在賣就會順便買,回家用油炒香做成便當菜,有時候也會去餅店買肉酥來配便當。上班之後,我會帶著便當去餐廳點一碗湯,這就是心目中很豐盛的一餐。」

形影不離的廚房生活

在女性普遍學歷不高的早期年代,游阿嬤卻是臺中商校畢業,並領有珠算一級檢定資格。游阿嬤年輕時曾在三信銀行與造紙廠擔任會計,由於當時許多公司有著不成文規定,女性在婚後就不得任職,所以游阿嬤結婚後就轉為全職家庭主婦,爾偶才會到豐原商職或補習班兼課,賺取微薄薪水來貼補家用。

「我是個很認真的家庭主婦喔!」游阿嬤信心滿滿地表示,自己從國一就開始做便當,一直到出社會、結婚、有了小孩也都沒有間斷,即使到現在八開頭的年紀了,游阿嬤也還是幫在醫院上班的女兒做便當。「做到連女兒的同學看了都問,可不可以請你媽媽也幫我做便當?」日日便當的挑戰持續了60年無間斷,為使每天的便當菜都不重複,游阿嬤不知不覺學習了各式各樣的料理,甚至為了初一十五固定茹素的婆婆,她又加學了形形色色的素菜料理。

打開游阿嬤的冰箱,可見她常備的料理好物,都是自製的基本漬菜與調味用料。像是拌菜拌麵百搭的油蔥酥、早餐粥品必備的醋漬大頭菜與味噌醃嫩薑、為愛吃辣的先生與女兒製作的生辣椒等,就連素菜常用的豆製食材,例如豆輪、油豆腐等等,游阿嬤也都不外購現成品,寧願在自家廚房小量油炸。

無論生活有多忙碌紛擾,游阿嬤從不覺得煮飯是件麻煩事,她反倒很喜愛待在廚房裡,享受替心愛的家人煮食的料理時光。也因此,當老伴「畢業」之後,游阿嬤因為女兒的關係,從臺中搬到了嘉義,住在離女兒家不遠的大樓社區。

對游阿嬤來說,家可以搬,但廚房卻不能換。她捨不得數十年用慣的那套寶貝廚具,於是便請廚具公司把L形的廚具改了改,切成了兩座,一座剛剛好塞滿了現在的一字型廚房,而另一座則放在小房間,用來放膠囊咖啡機、熱水器、烤箱等等,當成了迷你吧。

走進生命的第二個廚房

游阿嬤移居嘉義不久,時值基督教醫院旗下的雙福基金會正推動大齡食堂計畫,而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工作的女兒自然也順水推舟,主動替媽媽報名了徵選,使得游阿嬤在卸下家庭主婦的責任後,卻意外多了一個「廚師」的專業工作。

當了一輩子的專業家庭主婦,游阿嬤沒想到自己可以擔當餐館廚師,在她的人生第二廚房裡,她與同樣「資深」的夥伴們合作,真正打理起一家對外經營的食堂。廚房裡,游阿嬤與淑霞阿嬤兩人組隊,各人各自展現私房手路菜,聯手料理的感覺更是特別好玩!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