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物語】與茶對弈──一杯好茶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交會

文/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沈婷茹 圖片提供/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米其林主廚江振誠追求料理的精緻,提出上菜的八角哲學:純粹、鹽、工藝、南法、質、獨特、憶、風土, 八角哲學不是規定,而是站在體驗角度的設計心法。喫茶同樣是細緻功夫,熱水沖下,茶葉釋放,由它的香氣、 色澤、口感,喝出風土,感受天時、地利、人和的交會。

無心而為的茶人精神 

臺 11 線沿海,晴天眺望,是一片碧海藍天。臺東縣東河鄉東河村入口,「知路橋」 公車亭旁有一座特別的建築,是一幢與山石共構,由木材、磚塊、石頭等天然建材構築而成的屋子。屋旁的木造公車亭掛著「無心奉茶」,路過旅人皆能自在飲用。走進屋內,播放高賢志的臺語老歌,茶人笑臉迎上,開始沏一壺茶,這裡是「無心巖」,別有洞天的小天地。問茶人:「為什麼取名叫無心巖?」她說,無心,在道教與佛教的解釋裡,是指沒有分別心;嚴,所指為對自己嚴格、對自己的產品負責。

從入門那刻,旅人就是貴客,不因身分而有差別。他們賣茶、但不推銷茶,反而從「請你喝茶」開始。搭配果乾與蘋果、臍橙,甜味四溢。奉茶帶著待人接物的敬意, 從心而發,油然而生,無心巖選茶、選品,都以友善環境、安心食用為標準。茶人泡了壺紅烏龍,喝著琥珀色茶湯,眺望遠方海洋,有置身世外桃源的清幽。

富含產地風味的紅烏龍

這壺紅烏龍來自鹿野的「博雅齋人文茶館」。 紅烏龍不是茶的品種,而是藉由重發酵、重烘焙的技術,製成接近紅茶口味的烏龍,為低海拔茶葉尋覓新天地。2008 年,茶葉改良場臺東分場研發出紅烏龍,在地茶行博雅齋立即投入推廣,經過多次失敗,反覆實驗調整,終於研究出兼具色、香、味的風味茶。鹿野從早期的福鹿茶,到今日的紅烏龍, 茶已經成為在地的重要農產。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