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栽培養土祕訣 – 肥培管理防止土壤鹽化變成慢性病

文、攝影/黃瑞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設施與露天栽培大不同。設施內肥料缺乏雨水淋洗,容易造成表土累積過量鹽分,不利作物生長,如何做好肥培管理,改善狀況?

臺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四面環海,溫濕度均高,雨量充沛,全年適合作物 成長;然而由於季風盛行,氣候變化大, 對作物生長有許多不利影響。 早期臺灣園藝與特作作物因屬小農經營,資金不足,土地利用粗放,設施栽培 僅限於小面積菇類生產。近年來消費者對於農產品品質要求提高,產期調節栽培逐 漸為農民重視。為穩定產量、提高品質、 調節產期、供應標準化與規格化農產品,設施栽培漸成為農業企業化經營方式。 農業生產,基本建立於利用光合作用, 直接或間接提供糧食與生活原料。由於農 業受自然環境限制,單位面積生產能力往 往無法完全發揮。設施栽培是以人為方式 建構適合作物生長的空間,使作物消極面不受氣候影響,積極面則利用光線、溫度、 濕度調節方式提供最適化生長空間,穩定生產品質。

所謂設施栽培農業係指利用隧道或矮棚、網室或溫室等設施,提供遮蔭、防止 雨水沖刷及昆蟲侵入危害,改善生長條件及生產管理方式,達經濟生產目的。常見 設施為隧道式膠布棚、溫室、網室等,其 覆蓋資材如透明玻璃、塑膠布、塑膠網, 耕作方式以土耕居多;另有利用養液栽培 之砂耕、礫耕、水耕、袋耕、籃耕等,惟 所需栽培資材及設備昂貴,技術門檻較高。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