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條件
楊基炘在《豐年》雜誌工作時期的工作照。(楊文華女士提供;吳尚鴻翻攝)
人間條件
他是臺灣首位農業媒體攝影記者:楊基炘百歲「凝光」典藏展開展

攝影家楊基炘(1923-2005)今年正逢誕生百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特別以「凝光」百歲典藏展的主題,展出他於1950至1960年代初期,在《豐年》雜誌任職時期,所拍攝的臺灣珍貴影像及農業記錄,創辦於72年前的《豐年》雜誌,可說是臺灣戰後第一個農業媒體,楊基炘也可謂是臺灣第一個農業媒體攝影記者。

人間條件
不讓熊鷹未來只存於傳說 梁皆得期盼熊鷹電影問世喚起關注

梁皆得非常喜歡猛禽,至今已經拍過四種猛禽的紀錄片,包括夜行性猛禽蘭嶼角鴞、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冠鷲和松雀鷹、《老鷹想飛》的黑鳶,以及與林務局合作拍攝的林鵰《山林魅影》,近年隨「熊鷹保育行動計畫」拍攝熊鷹,即使「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的八色鳥跟灰面鷲也在等待經費,但若有機會,他也希望「下一部紀錄片就是熊鷹」。

梁皆得將黑面琵鷺稱為「風中旅者」,《守護黑面琵鷺》是陸續拍攝近30年、走訪東亞各國棲地的成果。(圖片來源/梁皆得提供)
人間條件
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30年展翼東亞拍攝《守護黑面琵鷺》 跨越海洋四部曲飛過二分之一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去年底完成,一路伴隨王徵吉先生等一群愛鳥熱血人士,見證他們為黑面琵鷺棲地持續努力,30年來黑面琵鷺也由全球不到500隻逐漸復育,吳念真為影片旁白說道:「湖濱散記裡提到,野性在,世界就存在。」導演梁皆得說,我們對環境要多多的去關心和了解,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個是很重要的科普,我要傳達出去」。

人間條件
《他還年輕》:退休之後他種樹 「甜蜜的負荷」有她相伴

紀錄片《他還年輕》為詩人吳晟面對生命、創作、社會議題的困頓與活力,留下珍貴影像。「甜蜜的負荷」早已成為國民詩句,如今〈負荷〉詩中的孩子們早已不再是小孩,和吳晟一起帶大孩子們的妻子莊芳華女士,陪他種樹修枝,耕田堆肥,彈琴伴奏合唱,顧孫子。讓他放心作詩、深根土地的,是因為有她相伴。當他為她唸詩時,顯然,他們還年輕。

說故事的人
俯瞰曾文水庫。(圖片來源/行政院新聞局;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說故事的人
灌溉嘉南半世紀 曾文水庫的竣工與開放

曾文水庫是臺灣大規模綜合水利建設,更是政府首次發行糧食實物債券籌募款項,克服各項艱鉅工程,至1973年10月竣工。曾文水庫發揮灌溉、防洪、公共給水與水力發電效益,至今年屆滿50年,就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座多功能水庫從籌劃、興建到完工啟用的歷程。

說故事的人
從「食火炭」之鳥到南國「嘉」餚,臺灣火雞養殖的滄桑小史

在火雞的食材歷史中,日本人統治臺灣時的相關作為,其實是一個比何時何處輸入,更值得投注目光的議題。火雞之進入臺灣人的飲食文化,大概不能捨此時而它論。事實上,戰後臺灣農政單位的相關措施,在策略上仍然延續日本人的規劃,而1910年至1980年間臺灣本土火雞飼養數量基本呈現持續上升的大勢,則足以說明這個時間縱軸上的發展特徵。

(圖片來源/農糧署提供)
說故事的人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

罌粟在東歐等地是傳統作物,毒性低的罌粟種子常用於各種料理。(圖片來源/tanja van den berg-niggendijker CC BY 2.0)
說故事的人
罌粟田和100隻天鵝之死

5月底斯洛伐克傳出一則新聞,一大群天鵝跑進罌粟田裡吃到ㄎㄧㄤ掉甚至掛了,讓當地農民很困擾……。除了被當作鴉片等藥物原料的罌粟,罌粟科還包含虞美人等植物,紅花罌粟和虞美人尤其相似,真的沒搞錯嗎?其實成熟的罌粟籽毒性弱、可食用,在斯洛伐克等國是傳統食品,罌粟是當地可以合法種植的傳統作物!

風土元素
毛奇規定自己每週插花預算在200元以內,預算限制下大部分花材都是國產切花,順便認識臺灣地產花材。(圖片提供/毛奇)
風土元素
每日記事,一週插花:足夠好的日常

當大家都在說「好好生活」的時候,飲食作家毛奇重新給「好」下一個定義──好,是足夠好,是日常。毛奇每天以一張照片搭配一則短文,紀錄日常飲食與生活體驗。

風土元素
「沒口之河」上的銀合歡:把人放回環境,遭遇濕地的記憶

自然步道解說員,走進知本溼地時,大概都會感到不知所措。因為那片曠野,行走能及的範圍,確實就是整片的荒草疏林,一個雜亂無章的廢墟。儘管所有環境都有著雜亂的一面,但知本沖積扇在多數自然觀察者,甚至部落族人的潛意識裡,大概多半都視之為一處遺跡,一處曾有過美好往昔,但現在只堪憑弔的遺跡。或許憑弔,正就成為解說實務上最直接的一種策略。

野菜箱直送到家,讓接觸野菜不再困難。(圖片來源/野菜皇后)
風土元素
吃膩小白菜、高麗菜了嗎?試試野菜箱、野菜醬 跨出部落的不只是食材

疫情期間蔬菜箱曾被搶破頭,現在則有花東直送野菜箱,讓人不用出門也能在家吃到新鮮野菜。在地食材的好味道,連高級餐廳都指名要6塊錢一片的高規格大圓葉胡椒做料理。野菜不只做食材,還能做野菜皂、發展成野菜食農教育。臺東「野菜皇后」、花蓮「邦查農場」、「原味直送-箱子裡的部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著,目標就是讓野菜跨出部落,讓所有人都能認識野菜。

(圖片來源/Zura Narimanishvili on Unsplash)
風土元素
醉人植物》大麥——啤酒、威士忌的靈魂由此降肉

想像一個世界如果沒有啤酒、威士忌、伏特加或琴酒,會是什麼樣子?那可不成!而少了大麥,這些酒都不會存在。這可沒有誇大其詞。所有穀物之中,大麥特別適合發酵,甚至有助於其他穀物發酵──因此可以用最不可能的原料來釀酒。

相遇
在巢中坐鎮,看顧雛鳥的紅嘴黑鵯。Photo by Yiju Cheng on Unsplash
相遇
不僅是就地取材!鳥巢如何演化?可由鳥類親緣關係解鎖

如果把全世界的鳥巢放在一起看,會發現什麼有趣的模式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洪志銘副研究員、端木茂甯助研究員與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方怡婷,統整全世界五千多種鳥巢,推算鳥巢的演化史,發現鳥巢與鳥類的演化歷程息息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毛奇規定自己每週插花預算在200元以內,預算限制下大部分花材都是國產切花,順便認識臺灣地產花材。(圖片提供/毛奇)
相遇
每日記事,一週插花:足夠好的日常

當大家都在說「好好生活」的時候,飲食作家毛奇重新給「好」下一個定義──好,是足夠好,是日常。毛奇每天以一張照片搭配一則短文,紀錄日常飲食與生活體驗。

根據研究,光是住在人類四周就能讓動物發福。(圖片來源/Gloria Manna@flickr CC BY-ND 2.0 DEED)
相遇
共病時代》野生動物會「過胖」嗎?要怎麼讓人類在內的動物變瘦?

人類不是地球上唯一會發胖的動物!而且會發胖的動物不只是那些典型的肥仔,像是身型臃腫的河馬與海象,就連鳥、爬蟲動物、魚,甚至昆蟲都會定期增胖與減重。牠們這麼做的時候並沒有另外訂購服飾,也沒有運用打針、吃藥、進行心理治療或動手術以投入瘦身聖戰,動物世界的增胖有太多人類可以借鏡的地方。

Photo by amol sonar on Unsplash
相遇
氣候穩定地區的受災風險反而較大?來自印度農村的田野經濟學

每到颱風天或寒流來襲,農作物損害的新聞常攻佔各大版面。在極端氣候影響下,農民需承擔的受災風險加劇!我們常羨慕氣候條件相對穩定的地區,但該處的受災風險真的比較小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經濟研究所莊雅婷助研究員,以世界糧食出口大國印度作為研究田野,剖析降雨量的變化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民的生計影響。

農藝
農藝
檢出農藥殘留真困擾?一次搞懂農藥殘留檢驗與改善對策

為減少農民生產的農作物殘留農藥不合格情事,本文簡介現行農作物農藥殘留監測制度,再列出常見的不合格原因,減少農友與消費者對於使用農藥之偏見。經收集及分析各種案例,除合法使用及減量使用農藥外,亦提出防止農作物受污染的建議,可逐一弭平對藥劑管理問題,亦能控制病蟲草害。

農藝
害蟲防治需要穩紮穩打!多管齊下的東方果實蠅共同防治

東方果實蠅本身遷飛能力強、棲地廣泛、寄主範圍廣、繁殖能力強等生物特性讓其難以防治,而許多零散分布的非經濟性寄主植物,如庭園、公園、公路兩旁的植物果實,都會受到東方果實蠅危害,加上部分果園在採收過後便疏於管理、未落實清園,成為潛在的繁殖溫床。

九層塔等羅勒家族的香草,是廚房花園(kitchen garden)的最佳伙伴之一。(圖片來源/Ares Hsu@flickr CC BY 2.0)
農藝
「香草之王」羅勒、九層塔大家族!品種介紹及栽培管理

羅勒屬植物自古以來在世界各地皆為廣泛使用的料理或藥用植物,栽培面積仍持續增加,因為香味濃烈、品種多樣、葉色變化多等特性,在各國的廚房花園(kitchen garden)都能見到,為常見的香草類蔬菜。除了精油產業、食品加工的原料外,近年亦因料理趨勢傾向使用新鮮香料,使低碳足跡之在地生產鮮葉需求更為提升。

農藝
【順其不自然】搭起網室它們就是網美了:與「網紅美莓」的相處之道/老斌

三月草莓開始盛產,我每次採草莓就得花上二~三個小時。有時我也很納悶,說是草莓變多,其實也只是從三四百株,變成六百株。只有六百株要巡,採草莓,見紅就採,需要這麼久嗎?為何每天要花上三個小時?根本比照顧本業鳳梨還認真。到底為何如此投入,還常常因此腰痠背痛。我想應該是為了草莓的良率在認真吧。